從搖滾青年到教書先生 臺青劉其享:在大陸的工作很有意義

編輯:左妍冰|2023-09-18 15:47:52|來源:中國台灣網

從搖滾青年到教書先生 臺青劉其享:在大陸的工作很有意義

 

臺青劉其享(圖片來源:湖北省臺辦)

 

中國台灣網9月15日訊 9月10日教師節這天,湖北經濟學院經濟與貿易學院副教授劉其享接到了來自澳門的電話,是他教過的學生、在當地讀博的小昭(化名)向他問好。

 

當年,小昭沉迷于手機遊戲,挂掉了劉其享教授的《中級微觀經濟學》。

 

劉其享知道,愛打遊戲的大學生不是“不思進取”,只是暫時沒找到真正感興趣、值得努力的方向。於是,他下載了小昭愛打的遊戲並研究了一番,課餘約他邊“通關”邊聊天。他給小昭講自己的成長經歷,啟發小昭思考以後想從事的工作,倒推“腳下的路該如何走”。不久,小昭把這位來自寶島台灣的80後教師當成了朋友。

 

劉其享説,他能理解小昭是因為在小昭身上“仿佛看到了當年的自己”。

 

1980年,劉其享出生在台灣高雄,兒時的夢想是當籃球運動員,中學時開始癡迷物理,大學卻陰差陽錯地學了土木工程。一度找不到學習的樂趣,他轉而迷上了重金屬音樂。他逃了許多課,研究編曲、練架子鼓。

 

直到大學畢業找工作時,他才有些懊悔“書到用時方恨少”,而想當一名職業音樂人也並非想像中那麼簡單。他先後在兩家科技公司工作了一段時間,但都不是感興趣的領域。

 

一次偶然機會,劉其享翻開一本經濟學書籍,仿佛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如果説物理學揭示宇宙的本質,那麼經濟學則預示並影響著人的行為。”他決心報考經濟學研究生。

 

他形容自己“很固執”——找到興趣點就鉚足了勁投入其中。他用3個月時間獨自在老家“閉關”備考,墻上貼滿筆記與知識點,“每天連站著的時間都在學習”。為喜歡的領域努力奮鬥——那是一段很累、但充滿幹勁與希望的時光。最終他考上了。

 

為彌補本科時幾近“浪費”掉的4年,拿到錄取通知的第二天,劉其享就買來專業書自學、預習。碩士畢業,他考上了台灣“中央大學”産業經濟學研究所攻讀博士研究生。隨後,在台灣“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開展博士後研究。

 

找工作時,劉其享想在台灣的高校找一份教職,但由於種種因素沒能找到適意的崗位。他將目光投向了大陸,最終於2016年1月底入職湖北經濟學院。

 

對於即將在武漢開始的新生活,他一度有些忐忑。“來到湖北後,我找到研究的興趣方向,更多地了解我們中國人自己內部的情況,而不是西方的理論。”不久之後,劉其享主持完成了湖北省臺辦的一項課題,並在國際一流學術期刊《國際經濟評論》上發表論文,打破了湖北經濟學院在該刊物發表論文零的紀錄。入職第二年,劉其享獲評學校“科研之星”、副教授。

 

這一年,劉其享注意到,國務院臺辦宣佈開放在大陸工作的台灣研究人員申請國家社科基金。緊接著,國務院臺辦、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發佈實施相關舉措,逐步為台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等方面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待遇。

 

種種利好政策激勵劉其享更加安心與努力地工作。2018年5月,憑藉出色的科研成績,劉其享成為首位獲得“湖北青年五四獎章”的台灣青年。

 

開展科研的同時,劉其享喜歡讓課堂“更有活力”一些。

 

相比傳統的自上而下式的講授,他習慣採取“實驗教學法”,融入遊戲環節。比如,講到“供給與需求”理論時,劉其享會提前購買一些“鑽石”道具與海報,發放到學生手中,讓學生在課堂或叫賣或拍賣“交易”,並勾畫出供給線與需求線,再一起探討背後的經濟學知識。

 

課下,學生喜歡找這個留著中長頭髮、愛喝咖啡、每天健身1小時的老師探討時下流行的話題;碰到節假日,特意手寫繁體字卡片送給他。

 

在大陸工作的7年多裏,劉其享去過了大部分省份。去年,劉其享把愛人和剛出生不久的孩子從台灣接到了身邊。今年,他打算把父母接來大陸旅遊。9月19日,他將在第四屆海峽兩岸青年教師融合發展論壇上分享自己在湖北打拼的故事。

 

劉其享的祖先是福建泉州人,明朝末年遷往台灣作教書先生。現在,他跨越海峽,也做了一名教書先生,“這種感覺非常奇妙”。他説,手頭的工作不僅是喜歡的,而且很有意義,“要繼續把它做好”。(中國台灣網、湖北省臺辦聯合報道)

標簽:臺生臺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