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進”“好” 三個關鍵字打開中國經濟“年報”

2023年中國經濟“年報”17日正式發佈。初步核算,2023年中國實現國內生産總值1260582億元,同比增長5.2%。通過“穩”“進”“好”三個關鍵字,一起回顧2023年經濟運行情況,展望2024年發展前景。

 

穩:主要預期目標圓滿實現

 

“穩”“進”“好” 三個關鍵字打開中國經濟“年報”

 

穩,是這份中國經濟“年報”的關鍵字之一。

 

統計顯示,2023年中國GDP超過126萬億元,增速比2022年加快2.2個百分點。分季度看,呈現前低、中高、後穩的態勢。“2023年主要預期目標圓滿實現。”國家統計局局長康義説。

 

穩,不僅反映在GDP總量上,也反映在國民經濟主要行業中。2023年中國三大産業均保持穩健增長態勢:第一産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1%,其中糧食總産量達69541萬噸,再創歷史新高;第二産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7%,其中製造業增長5.0%;第三産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8%,其中住宿和餐飲業、信息傳輸等行業實現兩位數增長。

 

穩,不僅體現在縱向對比上,也體現在橫向對比上。2023年,中國5.2%的經濟增速高於全球3%左右的預計增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有望超過30%,依然是世界經濟增長的最大引擎。

 

“2023年平穩收官,殊為不易。”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説,四季度以來中國財政支持力度加大,一萬億元增發國債推出並逐步形成實物工作量,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項目加快落地,預計2024年中國經濟將繼續行穩致遠。

 

進:經濟結構優化改革紅利釋放

 

“穩”“進”“好” 三個關鍵字打開中國經濟“年報”

 

觀察一個國家的經濟運行,既要看總量增長,也要看結構變化。

 

C919實現商飛,國産大型郵輪完成商業首航,國貨潮牌廣受歡迎,國産手機“一機難求”……面對錯綜複雜的外部形勢,中國經濟在搏擊風浪中強健體魄、壯實筋骨,創新動力、發展活力持續奔涌。

 

統計顯示,2023年中國服務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為54.6%,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60%;高技術産業投資增長10.3%;電動載人汽車、鋰電池和太陽能電池等“新三樣”全年合計出口1.06萬億元,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説,2023年以來,中國的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加速創新,日益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全過程,推動實體經濟朝著數字化、智慧化、綠色化的方向不斷前進。

 

實現經濟發展的穩中求進、以進促穩,既要加快結構調整,又要深化改革開放。

 

當前,中國正在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為各類企業創造更加公平的競爭環境。統計顯示,2023年前11個月,中國新設外商投資企業數量同比增長36.2%,開放紅利持續釋放。

 

“近年來,各地加快建設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為高品質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黨委書記朱啟貴説。

 

好:民生有溫度發展有後勁

 

“穩”“進”“好” 三個關鍵字打開中國經濟“年報”

 

讓老百姓過上更好的日子,是高品質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2023年,有幾項與民生直接相關的數據令人關注: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18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1%,高於GDP整體增速。

 

全年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值為5.2%,比上年下降0.4個百分點。全年居民消費價格(CPI)比上年上漲0.2%,其中核心CPI總體平穩。

 

收入和就業相關,而消費又和收入相關。收入的穩步增長和調查失業率的下降,為中國提振消費、擴大內需奠定了良好基礎。

 

“下一步,一方面要通過財政支出向醫療、教育和養老等公共領域傾斜,解決居民後顧之憂。另一方面要在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等方面持續發力,通過增加居民收入為擴大內需創造條件。”朱啟貴認為。

 

惠民生、促發展,新年伊始,各地正在積極作為:北京加快城市副中心重大基礎設施建設,上海抓緊制定城市更新行動計劃推進“兩舊一村”改造,江蘇列出重大項目清單並排出進度表,全國各地文旅部門“花式攬客”促進旅遊消費……

 

“全面貫徹落實好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不斷把發展優勢轉換為發展勢能,今年中國經濟一定能夠迎難而上、砥礪前行,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康義説。

 

  

 

策劃:令偉家

 

記者:何欣榮、孫飛、杜康、熊嘉藝

 

終審:于衛亞、安濤

 

編輯:繆異星、劉雅萱、任彥逸

標簽:中國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