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起來,與敦煌壁畫共舞

在甘肅敦煌莫高窟,如果能身臨其境,與飛天共舞,自由翱翔,會是一種怎樣的奇妙體驗?走進敦煌研究院的“尋境敦煌——數字敦煌沉浸展”展廳,佩戴好VR設備,“飛”起來看莫高窟第285窟的夢想就能成真。

 

揮舞左手,昏暗空間便被一盞明燈“點亮”。人似騰空而起,“飛”至洞窟頂部,原本需要抬頭仰望的窟頂只需環顧便一覽無余。

 

“飛”起來,與敦煌壁畫共舞

 

“尋境敦煌——數字敦煌沉浸展”合成效果。(受訪者供圖)

 

高捧蓮花的飛天、手敲連鼓的雷公、邊飛行邊降雨的雨神……眾神觸手可及。一千多年前沿絲路古道而來的顏料青金石,歷經滄桑仍然明麗奪目;一千多年前無名畫工的妙筆生花,久經歲月依然流暢如飛。

 

體驗過後,遊客還能在虛擬演播廳,實時拍攝一段真人與洞窟虛擬場景交互的視頻。無論身處何處,打開手機便能重溫這段“帶得走”的敦煌記憶。

 

“飛”起來,與敦煌壁畫共舞

 

遊客正在體驗VR設備。新華社記者 張玉潔 攝

 

寒假期間,敦煌迎來研學遊小高峰,這一形式新穎的展覽獲得不少遊客的青睞。2023年12月1日至2024年3月31日,當地文旅部門推出“敦煌文化研學季”,開發5條研學路線,設計出30余套研學課程。莫高窟對研學團隊的開放洞窟達13個,較旅遊旺季多5個,並配備了資深講解員。

 

“在洞窟裏看到的是敦煌文化的古老厚重,戴上VR眼鏡感受到的是敦煌文化的無限可能。”來自北京的遊客劉寒方説。

 

莫高窟第285窟營建於西魏,是莫高窟最早有紀年的洞窟,也是一座“萬神殿”。壁畫中,既有古希臘神話中的阿波羅和狄安娜,也有中國神話中的伏羲、女媧;既有來自印度佛教的飛天,又有中國道教的羽人。

 

“敦煌是絲綢之路多元文明交流融匯的結晶。在我看來,敦煌莫高窟中能反映多元文明融匯最經典的、教科書式的洞窟就是第285窟。”敦煌研究院副院長張元林説。

 

“飛”起來,與敦煌壁畫共舞

 

莫高窟第285窟。敦煌研究院供圖

 

為了傳播弘揚敦煌文化,幾代“莫高窟人”嘗試不同方法“再造”第285窟。

 

起初,畫家用畫筆臨摹。上世紀50年代,段文傑等數位頂尖畫家歷時近3年,完成了莫高窟第285窟的整窟臨摹工作,這也是敦煌壁畫臨摹史上第一座整窟現狀臨摹。

 

上世紀80年代起,“數字敦煌”構想被提出。壁畫細節、洞窟結構得以在數字世界重現,拖動滑鼠便能身臨其境地遊覽。“隨著技術升級和標準完善,數字化效率不斷提升。20多年前一年只能做一個洞窟,現在一年能做二三十個洞窟。第285窟的數字化採集及拼接工作于2013年完成。”敦煌研究院文物數字化研究所所長俞天秀説。

 

“飛”起來,與敦煌壁畫共舞

 

在敦煌莫高窟正在保護修繕的第55窟內,一位文保工作者對採集的數據進行整理(2023年8月3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賀 攝

 

2023年9月,敦煌研究院與互聯網公司合作的“尋境敦煌——數字敦煌沉浸展”上線,沉浸式感受第285窟成為可能。截至目前,這一展覽已接待遊客近4000人。

 

“數字掃描、三維重建等技術,實現了對第285窟的1:1還原。趣味互動,提升了遊客敦煌之行的體驗感。”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揚部副部長雷政廣説。

 

科技創新,正讓越來越多的觀眾“跨越”千年時空遇見敦煌、愛上敦煌。(張玉潔)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