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父女作夥來打拼 臺胞龍年啟新程

17日傍晚時分,持續八天的四川成都新津斑竹林景區首屆台灣美食年貨節落下帷幕,也為活動召集人、臺青李偉國的春節假期畫上圓滿句號。

 

“登陸”近十年,留下過春節對李偉國來説並非新鮮事,今年是格外熱鬧、難忘。假期裏,他邀請二十余位台灣美食商戶參加集市,有長輩已在寶島從事小吃販售數十年,此次專程前來“試水溫”。投身兩岸交流多年,李偉國期待新年有更多臺胞來大陸找尋商機,“美食是很好的切入點”。

 

“刈包是台灣小吃,外形就像一個飽滿的錢包,寓意恭喜發財,特別受歡迎。”李偉國向中新社記者介紹,此次美食年貨節引入肉紙、熱狗棒等台灣夜市常見美食,讓遊客品嘗地道的寶島風味。

 

張羅年貨節讓李偉國忙到“腳不沾地”,除夕夜與家人視頻通話,互道新春快樂,仍是必要的儀式感,其中包括兩千公里外、留在廈門過年的弟弟李偉邦。

 

作為兩岸青年創業孵化器華燦工場的項目總監,李偉邦的假期一樣為活動忙碌。受新冠疫情影響,他曾有三年未到大陸,去年6月回廈門,發現“無論市場還是科技發展,這裡的變化速度比想像中還快”,更加堅定要適應當地環境的目標。

 

像李家兄弟一樣,不少在大陸打拼的台灣同胞,受身邊人的影響跨海而來,收穫了屬於自己的舞臺和天地,北京臺青劉元媛和姐妹亦是如此。

 

早年在北京高校就讀,劉元媛認為大陸醫學生的培養模式幫助她累積了寶貴的臨床經驗。如今成為一名中醫師,她感受到多元的發展機會。

 

“爸爸有些情懷,很鼓勵我們去大陸看看。”劉元媛説,耳濡目染下,一家三個女兒先後到大陸求學、就業。劉元媛的打拼故事也為姐妹提供“樣板”,姐姐到深圳從事中醫相關工作,妹妹則于北京中醫藥大學攻讀碩士學位。

 

今年回台灣過春節,劉元媛也沒有閒下來。她為不少親友義診,“就像對家鄉的回饋”;除夕與家人“圍爐”、包餃子,濃濃年味讓她仿佛回到小時候,“我們在餃子中放花生米,吃到的人會找阿嬤領紅包”。説到新年期許,劉元媛希望能影響更多夥伴,增進大家對中華文化和中醫的了解。

 

留在北京過年的臺青鄭艾玲同樣于工作中度過這個假期:到公園參與集市擺攤,在人頭攢動中感受廟會氣氛;帶小朋友製作手工“鳳凰”,“討個龍鳳呈祥的好意頭”。此外,她也帶上年菜到大陸好友家聚餐,排解思鄉之苦,深度體驗北京年味。

 

2012年,鄭艾玲在北京投身早教行業,發現青少年航空模型教學前景廣闊,學生家長也鼓勵她獨立創業。當時,父親鄭富德在台灣從事航模製作已四十餘年,航模批量化生産引發行業轉型,也讓他遭遇發展瓶頸。鄭艾玲便勸説父親來北京看看。歷經四年考察,鄭富德2016年在北京開設了一間航模教學工作室,找到了事業“第二春”。

 

疫情期間,父女二人留在台灣,去年10月才回到北京。鄭艾玲形容為“終於填補了心中的空缺”。新歲已啟,她希望工作室再度起航,繼續推廣手作航模與相關教育理念。(完)作者 朱賀 林世雄

標簽:兩岸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