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兩會匯聚世界目光

“展望未來,我國經濟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推動高品質發展具有良好基礎和有利條件,經濟長期向好態勢將持續鞏固和增強,前景光明。”在3日下午舉行的全國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新聞發佈會上,大會新聞發言人劉結一這樣回應有關中國經濟復蘇的媒體提問。隨著全國兩會拉開帷幕,外界將源源不斷獲得有關中國發展藍圖的關鍵信息。今年共有3000多名中外記者報名採訪全國兩會,新加坡《聯合早報》稱,這意味著北京人民大會堂廣場將重現人山人海的盛況,重要記者會的現場將“一座難求”。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5週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中國將如何設定GDP增長目標?兩會圍繞“新質生産力”的討論將如何展開?將就備受關注的兩岸形勢作出怎樣的表態?在地緣政治動蕩的外部環境中,中國將在外交政策方面透露出哪些信號?外媒將在它們所説的“中國最大年度政治活動”上逐一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

 

新聞發佈會現場人山人海

 

“匯聚世界目光,中國進入兩會時間。”《歐洲時報》記者3月1日就在兩會新聞中心看到不少中外記者已進入工作狀態。美國《矽谷時報》主編于麗娜3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説,兩會作為世界了解中國的重要窗口,每年吸引大量國際媒體的目光,《矽谷時報》此次派出採訪小組,從舊金山灣區飛抵北京直擊兩會現場。在採訪中,他們將重點關注中國式現代化、高品質發展、高水準對外開放等“兩會熱詞”。

 

新加坡《聯合早報》説,3日下午舉行的全國政協會議新聞發佈會是今年兩會的首場媒體採訪活動。時隔4年,發佈會恢復免隔離的線下採訪模式,參加媒體人數不再受到限制,人山人海的景象重現。4日下午3時,全國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將在人民大會堂開幕,會期6天。

 

《環球時報》記者3日下午2時左右來到全國政協會議新聞發佈會現場,數百名中外記者聚集在這裡,許多人一邊調試設備,一邊交流,分享自己準備提出的問題。全場座無虛席,有部分記者站在會場兩側。大會新聞發言人劉結一進場時,掌聲、照相機快門聲此起彼伏。提問正式開始後,記者們熱情高漲。從政協如何服務發展大局,到中國經濟復蘇面臨的挑戰,再到如何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深度融合協同發展,劉結一回應了中外記者的諸多關切。針對關於中國經濟復蘇的提問,劉結一表示,許多委員都感受到,春節假期出遊熱、消費旺、年味濃。據文旅部統計,今年春節假期8天,國內旅遊出遊人次和國內遊客出遊總花費均大幅增長,創歷史新高。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人民群眾提升生活品質的需求蘊含著巨大消費潛能,是拉動經濟發展的強勁動力。

 

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5日開幕。3日,《環球時報》記者看到來自上海、澳門特區和香港特區的代表先後抵達駐地。據了解,兩會期間,多個地方代表團的小組討論環節將回到疫情之前的狀態,代表可接受中外記者的採訪。各代表團還計劃在每個駐地設立一個新聞發佈廳,公開發佈相關信息。

 

北京大學教授張頤武3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全國兩會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集中體現,是展示國內政治生活的一個關鍵時刻。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將國家發展中的各方面問題以議案或提案的形式呈現出來,有利於激發社會活力。他們在凝聚共識的同時建言獻策,讓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過程更加順暢。同時,通過闡述國家成就和發展藍圖,全國兩會也成為對外展示中國形象的一個重要窗口。

 

外媒聚焦“新質生産力”

 

瑞士《新蘇黎世報》2日稱,幾個月來,中國及國際投資者一直在熱切等待兩會的召開。《聯合早報》説,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將發表任內首份政府工作報告,經濟和民生課題可能是重點內容。外界普遍預計中國將把經濟增長目標維持在5%左右,政府將出臺哪些經濟刺激措施、如何穩定房地産市場和緩解就業壓力等,有待揭曉。

 

新加坡亞洲新聞臺2日稱,政府工作報告將為中國的未來一年設定經濟及其他政策目標,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副教授符祥文認為,今年將更多強調“連續性”。報道説,兩會期間公佈的數據受到密切關注,尤其是GDP增長目標,它是中國經濟信心的晴雨錶。

 

在“德國之聲”看來,今年中國兩會的一個觀察方向是,政府工作報告是否會將“新質生産力”作為經濟工作的重點進行部署。新加坡亞洲新聞臺援引符祥文的觀點説,促進“新質生産力”基本上意味著中國將推動一些新興産業發展,比如高端半導體、人工智能、大數據等。他將這種發展趨勢與中國對自力更生、高品質發展的追求聯繫在一起,並稱這也可被視為對外部趨勢的回應,例如西方所説的“脫鉤”或“去風險”。

 

儘管在國際輿論場中,中國兩會的經濟議題被重點提及,但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具體關注角度不一樣。泰國泰中“一帶一路”研究中心主任威倫·披差翁帕迪對《環球時報》記者説,他希望在兩會上看到中國明確的經濟政策,這能為東南亞國家與中國的經貿合作確立方向。

 

“這是我第二次參加中國全國兩會報道,心情依舊如同初次報道時那樣激動。”迪拜中阿衛視記者方浩明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中國在科技創新、綠色能源、教育等領域取得的成果令人矚目,他將重點報道這些話題,把中國的發展經驗傳播到阿拉伯世界。

 

“中國是我們會員企業的重要市場。”芬蘭商會會長杜米寧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可持續發展、碳中和等是芬蘭企業在中國經營時具備優勢的行業,它們認為,中國市場的醫療保健、社會福利等行業也蘊含著巨大商機。如今,芬蘭企業十分關注成都、重慶、武漢等城市的發展潛力。杜米寧説,中國設定的GDP增速目標將為該機構全年的商務活動定下主基調。根據去年的一項調查顯示,芬蘭企業對中國的市場潛力持積極態度。

 

中國的外交努力有目共睹

 

經濟以外,其他議題同樣備受關注。一名來自香港的媒體同行3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除了內地經濟形勢、政府是否將出臺提振消費的政策措施,他在兩會期間還將重點關注兩個方面的話題:預計香港今年將完成《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的立法工作,中央對此是否以及怎樣作出表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對兩岸形勢所持立場與觀點。適逢台灣地區新領導人上任前夕,加上“2·14”惡性撞船事件風波未平,台灣TVBS新聞網3日稱,大陸涉臺表述備受關注,兩會期間可能將釋出對臺政策趨勢的風向標。

 

另外,韓國《京鄉新聞》3日稱,預計今年中國兩會將繼續“統籌發展和安全”。2月27日,中方通過了新修訂的保守國家秘密法。“德國之聲”稱,兩會期間公佈的新年度中國國防預算也將引發全球關注。近兩年,中國軍費維持著每年7%的增速,顯示其到2035年基本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目標的決心。

 

香港《南華早報》2日稱,兩會為北京提供了展示外交政策立場的平臺。分析人士認為,目前的地緣政治形勢非常動蕩,今年的兩會可能會反映出這一背景,中國將繼續向世界表達和平與穩定的立場,闡明自身原則。威倫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實現和平共處、互利共贏,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理念在中國外交實踐中都有所體現,中國為和平解決俄烏衝突、巴以衝突等問題所作的努力有目共睹。

 

【環球時報記者 李萌 陳子帥 邢曉婧 李炫旻 尹野平 環球時報駐外特約記者 青木 辛斌 林森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柳玉鵬】

標簽:2024兩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