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專家:兩會強信心,未來看中國

2024年3月11日下午,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閉幕會。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5週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通過此次兩會,海外專家熱議中國高品質發展帶來的新機遇,中國經濟的“新”動力,中國社會蓬勃向上的新力量,加深了對政府客觀務實的施政理念的理解,對中國未來充滿了信心和期待。

 

國際關係分析專家基思•貝內特(Keith Bennett)表示:“中國提出的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和全球文明倡議得到了世界大多數國家的支持,西方國家需要更好理解三大倡議 ...... 這三大項倡議概述了中國的經驗和智慧,可用於解決當前的世界性問題,比如推動發展中國家的增長,以及如何解決中東衝突。”

 

貝內特説:“很多西方人説中國是難以捉摸的。但實際上,中國非常清楚地提出了自己的政策、理念和建議,人們應該首先了解中國的真實情況。”

 

兩會為世界了解中國的全過程人民民主制度、和平發展的理念以及國內國際各項政策提供了重要窗口。

 

巴基斯坦智庫亞洲生態文明研究與發展研究所首席執行官沙基爾•艾哈邁德•拉邁(Shakeel Ahmad Ramay)表示,兩會所體現的全過程人民民主實踐是強調人民福祉和科學決策的包容性協商民主。這種深度協商機制為和平共處、自由繁榮的社會鋪平了道路。

 

拉邁表示,中國的全過程人民民主有幾個不同於西方模式的鮮明特點。首先,中國的民主模式以人民為中心,具有高度包容性。中國消除絕對貧困的決心及其在這方面的成功就是最好的例證。

 

兩會讓世界看到了中國發展的“新”動力。

 

“中國已成為一個極具創新精神的國家,部分技術已超越許多西方國家”,全球科技領導小組創始人拉斯•肖(Russ Shaw)説。他表示,中國目前強調“新質生産力”,著眼于解決經濟發展中出現的諸如人口老齡化等複雜問題。

 

中國在電動汽車等高新技術領域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技術領域的開放合作可進一步提高中國的生産力,並有助於解決我們共同面臨的問題,”他説。

 

中美關係觀察家顧屏山(George Koo)指出,“中國目前通過科技創新促進經濟增長和提高競爭力。面對美國政府的壓力和限制,中國仍然致力於推進國內創新能力建設,實現自主發展。”

 

兩會展現了中國為世界繁榮帶來的“新”貢獻。

 

聯合國前副秘書長埃裏克•索爾海姆(Erik Solheim)表示中國為全球可再生能源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也為其他國家經濟發展和綠色低碳轉型作出了良好示範。

 

索爾海姆説,中國在可再生能源領域投資了9000億美元,這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援引相關數據表示,去年中國的風力發電裝機容量佔全球新增裝機容量的60%,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約佔全球新增裝機容量的60%。

 

“如果沒有中國,世界將難以實現綠色轉型,”索爾海姆説。

 

中非聯合研究中心主任羅伯特•吉圖魯(Robert Gituru)強調中國在脫貧發展方面取得的成就。“中國已成功地養活了 14 億人口並使數億人擺脫了貧困,通過加強農業技術和人才培養方面的雙邊合作,中國可以在幫助非洲解決糧食問題方面發揮關鍵作用,”他説。

 

吉圖魯表示,中國短期內實現脫貧目標的經驗可以惠及非洲大陸的所有國家,他看好中非在相關領域合作的前景。

 

中國日報電 記者:劉建喬

標簽:2024兩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