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寫真:把“娘家”好味帶來“婆家”

在台北吃到一碗正宗的熱幹面,不是件容易的事。位於中山區長安西路的一家小鋪,老闆娘馮純利來自武漢。每逢用餐時間,等餐的食客便擠滿街邊。熱幹面、腸粉、酸辣粉、螺螄粉等大陸美食受到追捧。

 

熱幹面是碼頭城市武漢的招牌。其價格低廉、分量十足加上不複雜的工序,本是為了應付碼頭工人們的飽腹之需。但在台灣,備齊鹼水面、芝麻醬、辣油等必需的食材,是對馮純利的一項不小考驗。

 

“武漢人説的鹼面,台灣人叫油麵。”馮純利認為一般的麵條韌勁不足,貨比三家後看中萬華區的一間粉面商。小店一天只需6斤面,馮純利就與其他商家一同進貨。芝麻醬、酸豆角等也是馮純利在本地採買,辣椒油則是親自熬製。為適應本地口味,她還加入自製肉末作為澆頭。

 

2000年,馮純利與來自台灣雲林的先生組成家庭並在廣東打拼。2016年,為了孩子學業,她選擇來臺生活。4年後小店開張。去年3月,店前步道改建,人潮不如以往,馮純利數月後引入了熱幹面等大陸高人氣面、粉食物吸引食客。

 

家住新北林口、店開在台北鬧市,馮純利少不了每日奔波。不到5平方米的店面沒有空調,夏天時最高溫將近46攝氏度,酷熱難擋。但這碗在台北不易吃到的碳水美食,總能吸引到“追求者”走入店來。

 

曾經,一位在武漢工作多年的香港商人經過門口,被“熱幹面”的照片吸引坐下。下單前,他還抱有懷疑,當裹滿芝麻醬的麵條下肚,這位港商不由地思念起熱辣的江城。

 

2020年開店前,馮純利從未從事過餐飲行業。從獨自摸索到小店生意興隆,她對中新社記者説,身邊許多台灣親友欽佩她勤勞、肯幹,“但我其實就是典型的武漢女人,熱情、好客,也潑辣、堅韌”。

 

像馮純利這樣生活在台灣的大陸配偶群體,不少人選擇以家鄉美食、特産為主題開店迎客。在南部高雄,來自雲南曲靖的湛秀英在前鎮區的一片民居裏開了一間“靖灣雲南涼麵”店。

 

小店同樣在2020年開業,“靖”是“娘家”,“灣”是“婆家”。湛秀英從母親手裏習得涼麵的手藝,這碗麵傳遞著這位在高雄生活逾20年的雲南人對家鄉的思念。

 

有主食、有配菜的套餐是老顧客們的鍾愛之選。相比馮純利的熱幹面,湛秀英的套餐更顯華貴。涼麵、米線均可供應,雞腿肉片、黃瓜絲、胡蘿蔔絲、白芝麻、花生粒是提味精華,也讓這一碗涼麵色香味俱全。蔬果青菜搭配均勻的配菜結合了雲南和台灣食材,切好的番石榴和豆干是本地人的最愛。

 

店內裝潢、擺設多與雲南相關,咖啡豆、普洱茶、手工藝品等琳琅滿目。門口處,彩雲之南的少數民族服飾吸引不少顧客換裝合影。湛秀英向記者介紹,小店所在區域,去過大陸的人不算多,但能看出來他們對大陸不同地區文化的好奇。

 

“20多年前,我搬來高雄的那晚已近深夜。但周圍鄰居仍穿戴整齊一直等到我抵達,就為了看我這個‘大陸新娘’。”她回憶。

 

食客們被獨特的雲南風味吸引,小店在當地美食網站的評分一路走高。在湛秀英推薦下,一些人甚至還專程赴雲南旅遊。“年輕人尤其對‘雲南十八怪’有興趣。”她説。

 

2016年,湛秀英在台灣成立中華兩岸一家親交流協會,推動兩岸交流的同時也協助許多台灣鄉親、陸配子女參訪大陸。“我們(指陸配)是受兩岸關係影響最大的一群人,當然也是最希望‘娘家’和‘婆家’關係和諧的一群人。”(楊程晨)

標簽:兩岸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