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非遺繡出時尚新“國潮”

在米蘭這座走在時尚前沿的城市,來自中國的高齡巨星搶盡了風頭——承載著數千年民族歷史的服飾登上T臺,令世界各地的觀眾驚嘆不已。

 

這些服飾在去年9月舉行的春夏米蘭時裝周上驚艷亮相,上面繡有複雜精緻的方形紋樣。這些設計不僅僅是受到最新潮流的啟發,還汲取了苗族傳統刺繡的精華。

 

“四印苗”的先祖替苗王掌印,因戰爭失利而走散,流竄江南一帶的途中為方便與苗王聯繫,在服飾前胸、後背、左右兩肩皆繡上印章紋樣,代代相傳至今,後來演變成為族人衣服上的裝飾。

 

苗王印的紋樣歷經數個世紀,最終在米蘭,在時尚聚光燈下大放異彩。

 

“四印苗”是此次主題大秀的主要元素。“苗族的文化是非常能夠打動我的,苗族服飾是被叫做‘穿在身上的史書’。”此次米蘭時裝周《苗印》主題大秀的主策劃人趙卉洲説道。

 

苗族社區分佈在中國各地,包括貴州、雲南、四川和廣東等省份。此次米蘭時裝周所展示的設計可以追溯到貴州苗族特有的服飾。

 

苗繡的歷史性畫卷不僅僅體現在“四印苗”上。從這些錯綜複雜的紋樣中,人們可以辨識出苗族遷徙史的痕跡——蜿蜒曲折的道路、河流和崎嶇的地形,都繡在衣服上,讓人想起苗族先祖在遷徙途中遇到的種種困難。

 

“苗族人民將族人的遷徙歷史和細膩情感鐫刻在服飾之上,刺繡圖紋便有了承載文化記憶的功能。”來自貴州省凱里市的本土設計師焦洪秀告訴記者。

 

凱里市銀飾刺繡文化創意産業招商及服務組辦公室主任劉睿説,苗族沒有自己的文字,刺繡對於他們來説是一種獨特的文化語言。

 

“苗族的服飾不僅僅是服飾,更是苗族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據劉睿介紹,苗族經歷數次大遷徙,形成多個分支,而服飾上的刺繡紋樣則成為各個支系之間相互區分、每個支系內部相互認同的重要標識。

 

例如,苗繡中龍紋圖案的不同體現了苗族與漢族龍文化之間的文化生態關係。居住在貴州省施秉縣的苗族,他們的龍紋圖案是蜈蚣龍,而巴拉河支系苗族的龍紋圖案則是蠶龍。

 

幾千年來,苗族跨越廣闊的土地,從中國到東南亞,後來又到了歐洲和美洲,在一些地區還被稱為苗人。世界苗族人口約1400萬人,其中1100多萬在中國,其餘則遍佈四大洲10余個國家。苗族文化的傳承體現在傳統服飾中,在長途遷徙和流離中得以延續,為他們和苗族先祖之間保持了切實的聯繫。

 

傳統技藝賦能新生活

 

2021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省黔西市化屋村視察時,了解發展特色苗繡産業、傳承民族傳統文化等情況。他指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特色苗繡既傳統又時尚,既是文化又是産業,不僅能夠弘揚傳統文化,而且能夠推動鄉村振興,要把包括苗繡在內的民族傳統文化傳承好、發展好。

 

同年,焦洪秀萌生了幫助繡娘們用刺繡技能創收的想法,決定返鄉創業。焦洪秀家在凱里市洛棉村,是當時村裏唯一的女大學生。

 

洛棉村的苗族婦女大多是家庭主婦,沒有什麼工作機會。在苗繡沒有被市場化之前,刺繡這項技能通常被認為是一種浪費時間的愛好。

 

而焦洪秀作為地道的苗家姑娘,刺繡是她從小就掌握的技能,與日常生活休戚相關。“我從小就看著母親和祖母刺繡。在大學學習美術設計時,設計繡樣就像是用針線替代了紙筆。”

 

在焦洪秀的幫助下,村裏的繡娘們開始製作手提包、鞋子等精緻的産品,每月增收3000余元。

 

凱里市梅香村是一個偏僻的苗族村莊,村裏130余戶人家世代以耕種為生,曾是深度貧困村,人均年收入約為1000元。

 

2015年,在凱里市與中國宋慶齡基金會、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項目支持下,梅香村成立了刺繡合作社,幫助當地婦女學習推廣和創新刺繡技能。

 

自項目啟動以來,合作社訂單銷量達到100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也達到1萬多元,昔日的貧困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除了收入得到提高,當地婦女在家庭和社會中也享有了更高的地位,她們的丈夫開始理解並支持她們投身刺繡事業。

 

創新引領登上新舞臺

 

焦洪秀致力於民族工藝設計和産品研發,通過創新形式助力苗繡的推廣。她表示,苗繡應當量身定制以滿足市場需求,當下培養本土設計師給予苗繡形式上的創新至關重要。

 

村裏有不少繡娘,苗繡做了幾十年,大多憑經驗刺繡,沒有設計圖樣,她們拿起布就可以繡自己熟悉的圖案,但如果換個花樣,就束手無策了。焦洪秀希望能將傳統苗族服飾的樣式和紋樣進行創新。

 

“某些根植于傳統的刺繡技藝往往與現代面料和審美情趣不協調。苗族人民珍視的複雜而密集的刺繡圖案可能不符合當今消費者的極簡主義偏好。這對未經訓練的刺繡工作者構成了挑戰,她們需要調整自己的技術和審美品味。”焦洪秀説道。

 

焦洪秀熱衷於引導當地年長的繡娘重新設計她們的作品,通過培訓,這些繡娘可以釋放自己的創造力。

 

“每位繡娘都是一位偉大的設計師。無論是80歲還是90歲,她們的設計總是充滿著18歲少女的活力和生機,散發著青春的活力。”焦紅秀告訴記者,她培訓過的一位年邁的繡娘創作出的類似神話生物的繡品令人驚嘆。

 

劉睿表示,圖案、布料和刺繡技術需要相輔相成,需要考慮布料的適用性和創新性,以符合現代潮流,確保質地與選擇的圖案有效協調。

 

他曾遇到一位設計師,將她鍾愛的魚形圖案融入高端禮服時遇到了困難。“傳統苗繡慣用的家紡布雖然普遍,但可能不符合高端設計的標準。而怎樣將傳統圖案更好地在絲綢一類的織物上呈現是一項極大的挑戰。”

 

在米蘭時裝周上,中國歌手阿朵身著從“四印苗”衍生出的民族特色服飾為大秀獻唱,為觀眾們營造出一種身臨其境的苗族體驗。

 

趙卉洲認為時尚是文化軟實力。“什麼是文化?其實衣食住行就是文化,文化通過歷史代代傳承。我們運用當代的設計語言重新賦予苗繡新的生命,讓它呈現在公眾面前,讓人們能夠直接觸摸到這些走進生活的作品。”

 

趙卉洲強調,帶著苗繡和苗族的故事走出國門,為文化傳承打開新的路徑,也是中國文化軟實力的一種體現。“作為設計師我們既要了解過去,也需要在思考過去的同時回到當下。時尚是無國界的,我們希望通過設計語言,包括服裝的呈現形態,讓更多人去了解中國。”(記者 侯晨晨 楊軍 編譯 中國日報社貴州記者站)

 

原文見4月8日中國日報國際版16版整版 英文連結:https://www.chinadaily.com.cn/a/202404/08/WS6613498ba31082fc043c0b0f.html

 

千年非遺繡出時尚新“國潮”

 

中國日報版面截圖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