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經貿關係面臨重要轉捩點

作者 盛九元 上海交通大學台灣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自兩岸經貿交往以來,台灣一直保持鉅額貿易順差,這成為帶動其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主要支撐和轉型升級的重要動能。但這種趨勢在2022年後産生變化。據大陸海關統計,當年台灣對大陸出口金額為2380.92億美元,同比下降4.6%,順差1565.05億美元,較2021年減少151億美元。2023年台灣對大陸出口更是連續12個月負增長,降至1993.49億美元,大幅下降15.4%,順差1308.64億美元,較2022年再減少256億美元。作為台灣最大的外貿對象,兩岸貿易頹勢直接衝擊台灣的出口,導致2023年出口出現9.8%的衰退!需要指出的是,在兩岸經貿交往中,除國際産業鏈重構和地緣政治的因素外,兩岸關係的直接影響巨大,其中《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的正面效應不容輕忽。

 

一、ECFA對台灣經濟的影響

 

對台灣而言,ECFA不僅是兩岸經濟合作風向標,而且對台灣經濟發展影響深遠。據台灣“ECFA服務中心”的《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執行情形》顯示,截至2023年底,台灣在ECFA項下從大陸獲得的關稅減免金額累計達到了101.01億美元,而同期大陸從台灣地區在ECFA項下獲得的關稅減免金額只有10.84億美元,規模上僅有前者的十分之一。更重要的是,雖然ECFA尚未走過全部流程,但透過早收清單使得台灣的農漁、機械、紡織、化工等産品可以因關稅減免而增強市場競爭力,確保台灣産業不過分依賴於晶片製造、電子信息等少數高科技産業,有助於經濟相對均衡穩定的發展及傳統産業的就業。因此,ECFA絕非像民進黨當局所宣稱的那樣對台灣經濟影響有限,而是對台資企業投資信心影響極大,一旦受挫將進一步帶動投資轉移效應,對台灣經濟發展造成顯著的負面衝擊。

 

從經濟發展的角度看,一旦ECFA中止,台灣的農漁、石化、機械及紡織業將面臨巨大衝擊。台塑等企業的對外新聞稿也清晰表達了自己的立場:大陸今年初以來中止的12項石化産品關稅減讓對台灣很多産業造成很大影響,台灣需要面對的現實是,大陸取消關稅減讓後,台灣沒有其他協議可依仗。反之,ECFA如果得以延續和發展,則不僅有助於兩岸經貿的深化發展,也必然會在半導體、數字金融、高端製造、生物醫藥、農業科技等高科技領域的發展與兩岸合作形成正面影響。

 

現階段,儘管民進黨當局對兩岸貿易採取多方面限制措施,但對大陸的貿易依存度仍有38%,年貿易順差超過1000億美元。對外貿易是台灣經濟的生命線,一旦受到衝擊時,失業率勢必會快速攀升,人不分老中青、企業不分大中小都會受到衝擊。正基於此,台灣工業總會、商業總會和工商協進會三大工商團體負責人公開表態稱,若ECFA被全面取消,恐造成台灣産業外移,盼當局儘快尋求多方渠道協商。

 

二、大陸的反制措施已經在路上

 

長期以來,台灣當局對大陸産品採取歧視性限制措施,導致兩岸貿易存在嚴重的不對等和片面受限狀況。商務部公佈的資料顯示,截至2023年11月,台灣地區共對大陸2509項産品禁止進口。大陸在台灣當局限制大陸産品輸入的非正常狀況下,始終堅持推進ECFA按序推進,先行實施早期收穫計劃;且考慮到雙方的經濟規模,大陸未要求在實施早期收穫計劃時,雙方早收産品在數量、貿易額等方面對等。但令人憤慨的是,民進黨當局始終無視大陸推進貿易正常化的合理要求,更提出22項所謂核心技術保護清單,嚴禁相關企業赴大陸投資及與大陸企業開展合作。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應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等的申請,商務部于2023年4月12日決定就台灣地區對大陸貿易限制措施進行貿易壁壘調查。經過歷時8個月的調查,當年12月15日,商務部發佈公告認定台灣地區對大陸貿易限制措施構成貿易壁壘。2024年1月1日起,大陸中止對台灣地區的丙烯、對二甲苯等12個稅目在ECFA項下的關稅優惠,並研究進一步採取中止ECFA早期收穫對台灣地區農漁、機械、汽車零配件、紡織等産品關稅減讓等措施。4月19日,商務部正式認定來自聚碳酸酯存在傾銷,對大陸相關産業造成實質性損害,因此自4月20日起對相關企業徵收反傾銷稅。

 

對於既已認定構成貿易壁壘的事實,民進黨當局理應與大陸方面積極溝通,協商破除現有的貿易壁壘。但令人遺憾的是,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已過去三個月,即將上臺的民進黨新團隊既沒意願更沒誠意通過協商解決這一問題。更有甚者,民進黨部分政客以沒有大陸市場還有美國市場可以補足欺騙島內民眾,但事實上這是將兩類不同貿易模式混為一談!台灣對大陸出口以中間産品為主,對美出口以終端消費品為主,市場替代説根本是南轅北轍,而且兩者的規模也存在巨大差距。

 

台灣商業總會主席賴正鎰日前公開表示,“民進黨混淆視聽回避問題的結果,只會讓簡單問題複雜化,讓台灣社會受到的傷害和損失持續擴大”。全面中止ECFA將對台灣造成重創,不僅失去大陸市場,産業也失去競爭能力。對台灣而言,外銷訂單是出口的領先指針,2023年全年除11月有0.96%的正增長外,均為負增長,這導致整體出口的負增長,影響整體經濟發展,而外銷訂單衰退的主要原因就在於兩岸經貿的惡化。而如果台灣産業為謀生路而被迫外移,將會造成島內勞工失業率攀升,導致民眾生活水準與經濟增長雙雙下滑。

 

三、兩岸經濟合作處於關鍵的轉捩點

 

Youtube頻道《野電視94強》于2023年發起網絡民調,總計有1.7萬人參與。針對“請問你認為民進黨敢廢了ECFA嗎?”題目,有79%民眾表示,“不敢,民進黨承受不起廢ECFA後的經濟損失!”。《ETtoday民調雲》調查則顯示,有47.1%民眾認為2024年若由賴清德當選,可能會讓兩岸經貿往來及人民交流變得更為倒退及關係惡化。

 

雖然由於民進黨當局的限制性措施以及對大陸的貿易調查不予回應,導致兩岸貿易受到影響,但臺商對大陸的投資熱情不減。據統計,2023年大陸新批准台資項目(含經第三地轉投資)、實際利用台資金額分別同比增長31.7%、37.1%。在這種情況下,兩岸經貿呈現台灣産品、資金單向加快融入大陸的情況,也顯示出大陸經濟對台灣的強大吸引力。

 

從目前情況看,兩岸經貿發展正邁向關鍵轉捩點,如果可以在“九二共識”基礎重啟對話,不但可以通過協商恢復相關産品的ECFA項下優惠關稅,而且將進一步推動兩岸經貿合作的發展與深化,帶動台灣整體經濟的增長;但如果無法實現恢復協商對話,則兩岸經貿將可能由此陷入惡性螺旋循環。對台灣而言,如此則不僅面臨ECFA終止的問題,還將面臨更多的貿易調查,以扭轉長期以來貿易的不對等、不均衡以及單方面的歧視性的做法,這必將改變兩岸現有的經貿格局,進而導致台灣的外貿、産業的衰退,以及民眾的福祉大幅縮水。

 

向左還是向右,端視台灣當局的選擇,也視島內企業與民眾的選擇!(完)

標簽:兩岸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