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60萬零件、可15年不回塢的“海葵一號”還有這些創新

中國全面掌握深水油氣裝備建造技術

 

深海油氣開發,裝備製造是關鍵瓶頸,經過多年的發展,中國目前已掌握多種類型深水油氣裝備建造技術。

 

“海葵一號”由近60萬個零部件組成,按100年一遇超強颱風工況設計,設計排水量10萬噸,最大儲油量達6萬噸,設計壽命30年,可連續在海上運行15年不回塢。

 

近60萬零件、可15年不回塢的“海葵一號”還有這些創新

 

中國海油海油工程項目分公司副總經理 張動:攻克圓筒型浮式生産裝備一體化系統設計、高精度建造集成等系列技術難題,建造週期較國際同類型裝備縮短近50%,精度控制均達到毫米級,一次品質合格率超過99.8%,工程建設整體達到世界先進水準。

 

近年來,中國海油依託重大工程項目,牽頭聯合國內知名高校、研究院所等,採取“産、學、研、用”相結合、工程項目與科研項目緊密結合的科技創新模式,突破了一系列關鍵技術,形成了全類型浮式生産儲卸油裝置自主建設能力。

 

近60萬零件、可15年不回塢的“海葵一號”還有這些創新

 

中國海油海油工程青島公司副總經理 李家偉:我們建造了國內最大作業水深的海洋石油119,對歐洲、南美等地區交付了多個世界級海上油氣加工廠,實現了作業水深從十幾米到兩千米、噸位從5萬噸級到35萬噸級、船形結構形式從船型到圓筒型、係泊形式從多點係泊到單點係泊的系列産品全覆蓋。

 

“海葵一號”建造完成後,目前中國擁有的浮式生産儲卸油裝置規模與總噸位均居世界前列。隨著亞洲第一深水導管架“海基二號”、全球首例千米級自動發球管匯等深水油氣裝備建造相繼建成,中國深水裝備自主技術體系進一步完善,為深水油氣資源開發提供了關鍵裝備保障。

 

新裝備自主研發帶動國內産業鏈協同發展

 

此外,隨著海洋油氣裝備的科技創新和快速發展,也支持和帶動了中國裝備製造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綠色轉型。

 

“海葵一號”高度集成了超700台關鍵設備,這些設備中大約九成都是由中國自主設計製造的。其中中國自研的中控系統、海洋一體化監測系統等技術和設備,均為在圓筒型FPSO上的首次應用,實現了關鍵設備自主研發應用的重要突破。

 

近60萬零件、可15年不回塢的“海葵一號”還有這些創新

 

中國海油深圳分公司深水工程建設中心總經理 劉華祥:我們開展了大規格錨鏈、貨油泵、監測控制設備、工藝處理設備等10余套國産化設備的定向攻關,彌補了國內海洋工程行業的短板,帶動了包括鋼鐵、高端新材料研發、重大裝備和高端設備製造等産業的高品質發展。

 

“海葵一號”的全自主獨立設計建造,對全産業鏈起到引領作用。目前,中國已完全具備了3000米水深以內的海洋油氣工程裝備的自主研製能力,海洋深水油氣裝備自主設計製造水準也正逐步進入世界第一陣營。

標簽: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