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省全國人大代表“把脈”甘肅生態經濟 冀以文化促隴臺交流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24-07-29 15:47:01 | 來源: 中新社 |
“多少人只知敦煌莫高窟的大漠孤煙,不知甘肅還有這樣一片世外桃源。”七天跨越千余公里、走訪數十個鄉村,回顧剛剛結束的甘肅視察之行,多位全國人大代表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均如是感慨。
第十四屆全國人大台灣省代表團近日在甘肅蘭州、甘南州、隴南開展視察活動,了解甘肅生態文明建設新成效,觀察藏族村寨走向振興的新圖景,探尋隴臺交流縱深發展新空間。
生態治理成效顯著
從蘭州市驅車向西南行,綠意盎然的高山草甸、峽谷濕地映入眼簾,視察團來到甘南藏族自治州。當地平均海拔約3000米,草原綜合植被覆蓋度達97%,素有“高原之腎”“中華水塔”之稱。走進地處青藏高原東緣的碌曲縣尕海則岔自然保護區,可見黑頸鶴在水面駐足;尕秀村道路旁,有土撥鼠“大搖大擺”地走過來。
尕秀村是以藏族為主的高原純牧業村,近年在甘南州“全域無垃圾”行動中一改環境臟亂舊貌,將生態畜牧業與文旅結合實現轉型。代表們表示,甘肅生態地位重要,如今因地制宜發展生態經濟,為國家守住西部生態安全屏障作出重要貢獻。
來到藏民家中了解情況,江蘇省臺聯會長鄒振球代表説,身臨甘南草原和在台灣少數民族部落有一樣的感受:景色宜人,民風淳樸。四川省彭州市白鹿鎮白鹿頂村黨總支部書記、村主任陳貴靜代表説,每到一處村莊,第一印象都是乾淨,由此可見當地生態治理成效。
緊鄰四川、陜西,地處秦巴山區、黃土高原、青藏高原交匯區的隴南市,是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和水源涵養地。視察團走進隴南康縣人民檢察院,講解員介紹,該市創新建立生態檢察官制度,有效融入古蜀道、古樹名木、大熊貓公園保護等跨區域協作。全國人大華僑委員會委員、台灣同學會會長陳雲英代表認為,該制度築牢了“法治屏障”,助力當地生態環保可持續發展。
建言鄉村全面振興
7月的尕秀村迎來旅遊旺季,帳篷景區吸引各地遊客體驗藏式風情。經營者李宗茂介紹,景區90%的員工都是當地村民,日營業額可達五萬元人民幣。貴州省臺聯會長曾力群代表指出,村莊走出了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生態和諧致富路,真正把綠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
細雨中的迭部縣扎尕那村,山霧繚繞,如臨仙境。這座因著名徒步線路“洛克之路”聞名的藏族村寨,吸引不少旅人慕名打卡。如何變流量為“留量”?浙江省臺聯副會長兼秘書長陶駿代表認為,可引進專業團隊打造特色文旅IP,推出有辨識度的“文旅套餐”,推動旅遊産品向精細化邁進,提升遊客體驗。
“原料來自哪?産量達到多少?産品銷路如何?”走進迭部縣茨日那青稞酒廠,視察團了解當地産業發展。廈門市工商聯(總商會)黨組書記陳永東代表説,産業發展是鄉村全面振興的重中之重。他建議相關部門加大支持甘肅産業振興力度,吸引包括民營經濟在內的社會力量進得來、留得住、能發展,打造鄉村經濟的新增長點,為農民持續增收提供堅實的産業支撐。
以文化促兩岸交流
“公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大典”已在甘肅舉辦多年,“隴原鄉情係兩岸”等民間交流往來不輟,“臺商隴上行”吸引臺企接連入駐……陳雲英代表認為,隴臺兩地應加大交流力度,可引進台灣青年到甘肅就業創業,在參與當地産業發展、鄉村振興的過程中更好實現人生價值。
曾力群代表説,在以文化促兩岸融合發展方面,甘肅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她建議深挖文化資源,吸引更多臺青到訪甘肅、讀懂甘肅、醉心甘肅,相信一定不虛此行。
在視察團與蘭州臺胞舉行的座談會上,就讀于蘭州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敦煌學研究所的台灣女孩謝霈晴分享自己的經歷時説,走進莫高窟實地感受歷史宏偉,令她離研究敦煌壁畫的夢想更近一大步。
上海市臺聯副會長廖志豪代表説,甘肅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可以此為切入點引導臺青參與絲路文化、敦煌文化、伏羲文化等特色文化的傳承與保護,身體力行弘揚中華文化。(完)中新社記者 朱賀
相關新聞
- 2024-07-29台灣南管新錦珠劇團到福建漳浦開展藝術交流
- 2024-07-292024海峽社團交流節在北京開幕
- 2024-07-26“探訪星星的故鄉——海峽兩岸記者寧夏行”聯合採訪活動在銀川啟動
- 2024-07-26台灣中華勞工同盟總工會到淮北參訪
新聞推薦
- 習近平向第二十屆中國西部國際博覽會致賀信2025-05-27
- 李強赴馬來西亞出席東盟-中國-海合會峰會2025-05-27
- 乙巳年拜謁炎帝神農大典隆重舉行2025-05-27
- 同胞·同袍:跨越海峽的抗戰記憶2025-05-27
- 青春市集鳴鑼開市,漢臺青年共赴嘉年華2025-05-27
- 大陸首個閩臺非遺大模型“文鸑”發佈2025-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