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多年前仰韶先民面貌首次被復原
編輯: 王瑞穎 | 時間: 2024-09-24 11:02:00 | 來源: 新華社 |
新華社鄭州9月24日電(記者史林靜)距今約7000至5000年,仰韶先民在河谷階地營建聚落,從事農耕、養殖、狩獵、制陶等工作……9月24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發佈最新研究成果,通過對仰韶村遺址第四次考古發掘出土的人骨進行科技分析,5000多年前仰韶先民面貌首次被復原。
圖為仰韶先民復原圖。(受訪者供圖)
“仰韶文化是中華文明的主根主脈,仰韶先民長什麼樣子,大家都很好奇。”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史前考古研究室副主任、仰韶村遺址第四次考古發掘現場負責人李世偉説,為進一步推動中華文明探源和仰韶文化研究,並促進相關成果的轉化與傳播,2023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公安部鑒定中心等單位,對仰韶村遺址先民開展面貌復原工作。
李世偉介紹,技術團隊在充分運用顱面復原技術的基礎上,聯合古DNA研究、體質人類學等多學科,初步對仰韶時期和龍山時期先民面貌進行了相對準確和科學的復原。其中,仰韶時期先民是一名40歲左右的男性,距今約5600年;龍山時期先民是一名50歲左右的男性,距今約4000年。
圖為仰韶先民和龍山先民復原圖。(受訪者供圖)
李世偉介紹,由於年代久遠,關於仰韶先民的面貌無任何參考資料,為獲取精細數據,團隊採集仰韶先民頭骨定位點超過401萬個,再用遺傳背景最為接近的人群為其貼上肌肉組織,通過基因分析來預測膚色和毛髮,目前復原精準度在90%左右。
仰韶村遺址位於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1921年該遺址首次發掘標誌著中國現代考古學的誕生,其重要發現被命名為“仰韶文化”,這是中國近代考古學史上出現的第一個考古學文化名稱。2020年8月,仰韶村遺址啟動了第四次考古發掘。
圖為仰韶村遺址第四次考古發掘現場。(受訪者供圖)
“仰韶村遺址先民面貌的復原,可以幫助我們更加生動地了解古代社會的多元文化特點,也是加強文物科技創新工作的一個具體體現。”李世偉説,目前團隊還在進行古DNA研究,希望通過持續性研究,更加全面地揭示史前人群的歷史動態。
相關新聞
- 2023-12-22河南發現距今約5800年“瓦形器”
- 2022-11-01仰韶考古首次發現笄形骨器 或與早期手工紡織有關
- 2024-09-23南海沉船寶藏,琺華彩瓷器獨家絕美曝光!
新聞推薦
- 亞洲同心 築夢未來——寫在第九屆亞冬會即將開幕之際2025-02-07
- 網友熱議年輕人——“花式”過年 煥新春節2025-02-07
- 節慶顯活力 四海年味長——乙巳春節假期回眸2025-02-05
- 冬奧三年又逢亞冬,冰雪熱,“燃”!2025-02-05
- 青春匠心:“煎”出團圓和紅火2025-02-05
- 福馬“同城生活圈”:雙向奔赴的團圓路更溫暖2025-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