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2.6萬年至1萬年左右 廣西尖山遺址的石製品長啥樣?
編輯: 王瑞穎 | 時間: 2024-11-26 10:57:22 | 來源: 央視新聞客戶端 |
近日,國際學術期刊《亞洲考古研究》(Archaeological Research in Asia,AHCI一區)發表了山東大學文化遺産研究院王偉教授團隊的研究文章 “New evidence for a 30–10 ka lithic assemblage at Jianshan Cave, Guangxi, South China”。
尖山遺址是一處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富川瑤族自治縣東南的洞穴遺址,該遺址由廣西文物隊最早發現于1963年。2014年和2018年,由廣西自然博物館、廣西民族博物館和富川瑤族自治縣文管所組成的聯合考古隊進行試掘,共出土了137件石製品。本研究首次報道了該遺址石製品的年代結果,並通過技術分析和打制實驗等手段明確了石製品的技術信息。
基於對發掘過程中採集的碳屑樣品的C14測年,尖山遺址石製品的年代被限定在距今2.6至1萬年左右。石製品的技術特徵總體上較為簡單、權宜,原料為就近取材的火成岩和砂岩;石核技術以簡單的徒手剝片和礫石劈裂技術為主,簡單且隨意性大;工具修理較為粗糙缺乏精製品,以簡單修理的刮削器和砍砸器為主。這些特徵符合早期觀點對華南地區“礫石工業”的傳統認識,但是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尖山遺址所處的年代階段是華南地區石器技術複雜化、多樣化的關鍵階段,“貓貓洞文化”“塘子溝文化”“小石片工業”、和平文化、早期磨制技術等多種技術或文化因素開始在華南地區出現。而相比于其他同期遺址,尖山遺址出土的石製品由於缺乏典型類型的石製品或相關操作鏈,從而很難被歸為某一具體的文化類型,目前暫時可以被歸為一種特殊的文化類型。
本項研究進一步揭示更新世後期華南地區的石器文化面貌的複雜性,同時也暗示華南傳統“礫石工業”的定義可能需要重新思考。
(總臺記者 廖汨)
相關新聞
- 2020-07-10非洲到東亞 早期現代人“東遷”可能走過“北方路線”
- 2020-06-05一枚石核見證百年前的考古傳奇
- 2024-11-11體驗揭陽青獅,感受非遺魅力
新聞推薦
- 團圓年|聆聽總書記的新春祝願·歡歡喜喜過好年2025-01-30
- 兩岸同胞互致祝福同賀新春2025-01-27
- “‘兩山’理念”綵燈亮相台灣南投2025-01-27
- 跨越海峽的團圓 八旬母親的特別壽宴2025-01-27
- 台灣寫真:圍爐年菜——舌尖上的美味與鄉情2025-01-27
- 又是一年春運時 兩馬“小三通”聯通馬祖同胞回鄉路2025-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