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3個遺産項目從急需保護名錄轉入代表作名錄
編輯: 母曼曄 | 時間: 2024-12-06 10:54:07 | 來源: 新華社 |
12月5日,在巴拉圭亞松森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政府間委員會第19屆常會現場,中國代表上臺領取證書。新華社記者 朱雨博 攝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政府間委員會第19屆常會5日通過評審,決定將“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羌年”“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3個遺産項目從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轉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
12月5日,在巴拉圭亞松森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政府間委員會第19屆常會評審現場,大螢幕播放“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宣傳視頻。新華社記者 朱雨博 攝
12月5日,在巴拉圭亞松森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政府間委員會第19屆常會評審現場,大螢幕播放“羌年”宣傳視頻。新華社記者 朱雨博 攝
12月5日,在巴拉圭亞松森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政府間委員會第19屆常會評審現場,大螢幕播放“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宣傳視頻。新華社記者 朱雨博 攝
自2009年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以來,上述3個遺産項目保護成效顯著,存續力持續提升。“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通過成立合作社和企業,帶動當地黎族群眾特別是婦女就業增收;“羌年”在羌族傳統文化保護、帶動當地文化生態旅遊和鄉村特色旅遊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的保護傳承形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與文化和自然生態協同保護的良好態勢。這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公約》名錄機制框架下首次正式實施轉名錄程式。上述遺産項目成功轉入代表作名錄,既體現了中國開展非遺系統性保護的優秀實踐和成果,也為各國開展非遺保護提供有益參考。
12月5日,在巴拉圭亞松森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政府間委員會第19屆常會評審現場,中國代表團慶祝。新華社記者 朱雨博 攝
截至目前,我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名冊的44個項目中,有39個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4個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1個入選優秀保護實踐名冊。
新華社巴拉圭亞松森電 記者周永穗 朱雨博
新聞推薦
- 習近平會見格林納達總理米切爾2025-01-13
- “京臺會·新時代兩岸融合講壇”在京舉辦2025-01-13
- 歡樂鬧上樓 喜迎金蛇年——臺胞在平潭過年找到“歸屬感2025-01-13
- 阿聯酋春節慶祝活動陸續開展 總臺春晚宣傳片亮相阿最大室內演出場館2025-01-13
- 紅日燃情,海闊天空——2025年香港砥礪奮發向未來2025-01-13
- 免簽政策讓挪威遊客對中國“興趣大增”2025-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