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客”變“常客” 甘肅何以在候鳥界“聲名大噪”?
編輯: 王瑞穎 | 時間: 2024-12-16 11:00:59 | 來源: 新華社 |
初冬時節,候鳥應時而歸
大批候鳥南遷,沿著甘肅省的河西走廊、黃河流域
“打卡”多個濕地、森林
候鳥是有遷徙行為的鳥類
每年都會在固定季節、沿著固定路線
往返于繁殖地和越冬地
甘肅省位於
中亞-印度和東亞-澳大利亞兩條國際鳥類遷徙線路上
是重要的候鳥越冬、繁殖棲息地和遷徙停歇營養補給地
良好的生態、適宜的氣候、舒適的棲息環境、豐富的食物資源
讓甘肅成為候鳥遷飛通道上重要的能量補給站
候鳥用翅膀投票,紛紛“做客”甘肅
“稀客”變“常客”,甚至候鳥變“留鳥”
最近,位於蘭州市西固區的三江口天鵝灘
迎來了一年一度的“訪客”——大天鵝
蘆葦依依,河水清清,數十隻大天鵝在這裡悠然徜徉
三江口是黃河及其支流的匯流處
多年來,當地持續改善水環境
這裡的水質從Ⅲ類穩定提升至II類
為大天鵝創造了更適宜的棲息環境
除了大天鵝,三江口還迎來眾多“新客人”:
豆雁、鳳頭鴨、白鷺
紛紛前來做客
候鳥種類增加、數量擴大
是三江口生態向好的見證
甘肅成為候鳥熱門棲息地
也得益於日趨完善的監測系統和更加溫暖的保護手段
蘭州大學生態學院野生動物多樣性監測與保護團隊負責人張立勳有兩個“秘密武器”:
一張能實時顯示候鳥飛行軌跡的數字地圖
通過裝在候鳥身上的頸環和衛星跟蹤器
跟蹤收集它們的遷徙、繁殖信息
蘭州大學生態學院教授張立勳向記者展示他們團隊創建的野生動物動態監測與感知平臺。新華社發
一個是野生動物動態監測與感知平臺
通過聲音監測設備疊加AI識別系統
聽音識鳥,實現常態化監測
科技進步和技術迭代
正在為科學保護候鳥提供更精準、高效的數據支撐
如今,候鳥的保護力量也在持續“擴容”
濕地巡護員、觀鳥愛好者、鳥類保護志願者……
越來越多人加入愛鳥護鳥的隊伍
兩位工作人員在甘肅張掖黑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監測記錄鳥類活動情況。新華社發
多元化的保護手段引來候鳥雲集
人工布設鳥巢讓候鳥安心落戶
數字智慧系統為候鳥保駕護航
適時、適量、適地投食為候鳥補充能量
今年6月,《候鳥遷飛通道保護修復中國行動計劃(2024—2030年)》正式發佈
標誌著首個側重於中國四條候鳥遷徙路線的國家級保護行動計劃的出爐
通過全面強化保護管理和生態修復
將實現對中國四條候鳥遷飛通道的整體協同保護
記者:文靜、張智敏
相關新聞
- 2024-07-29大都市裏有個“候鳥天堂”——解碼上海首個世界自然遺産
- 2023-11-223000隻小天鵝來東古湖越冬
- 2023-06-26守護候鳥翩躚 艾溪湖畔的夏日之約
新聞推薦
- 花燈映兩岸 “兩馬”話團圓——第二十三屆“兩馬同春鬧元宵”交流活動涌動鄉情友誼2025-02-11
- 評價世界旅遊城市的國際標準發佈 中國牽頭制定2025-02-11
- 兩岸奧委會主席會面,共商穩住體育交流大局2025-02-11
- 福建:發力“四鏈”深度融合 推動縣域經濟發展提速2025-02-11
- 全球TOP30!“我們吒兒真爭氣!”2025-02-11
- 巴黎人工智能峰會聚焦“行動”和全球治理2025-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