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這些文物,跟著古人尋茶趣

編輯:王瑞穎|2024-05-21 15:47:45|來源:新華網

5月21日是“國際茶日”

 

茶源自中國 盛行於世界

 

第一次被發現和利用

 

始於先秦時期

 

茶在經歷了千年的積澱與發展

 

逐漸形成了

 

其獨有的韻味與豐富多彩的文化特色

 

那麼不同時代的古人是怎麼烹茶品茶

 

他們在器具上又有什麼講究

 

本期《如果文物會説話》

 

帶您一起梳理茶文化的歷史發展進程

 

透過這些文物,跟著古人尋茶趣

 

(五代)白瓷茶具及陸羽像 現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

 

茶聖陸羽在《茶經》中説

 

“茶之為飲,發乎神農”

 

茶具伴隨著茶葉的發現與利用而出現

 

這套白瓷茶具

 

分別是煎茶用的風爐和茶蝮

 

研碾茶末的茶臼

 

點茶用的湯瓶以及盛茶渣的渣鬥

 

與之同出土的還有一-件白瓷人像

 

上身穿交領衣

 

下身著裳

 

交腿趺坐儀態端莊

 

據孫機先生考證

 

因它和多種茶具伴出

 

故應該是茶神陸羽像

 

所展書卷是《茶經》

 

據文獻記載

 

由於陸羽所著《茶經》影響深遠

 

自唐代後期起

 

人們有了把陸羽當作茶神供祭的風俗

 

透過這些文物,跟著古人尋茶趣

 

(唐)鎏金飛天仙鶴紋銀茶羅子 現藏于法門寺博物館

 

茶羅子係鈑金成型

 

紋飾鎏金

 

倣木制箱匣結構

 

由蓋、羅、羅架、屜、器座組成

 

頂蓋面鏨兩體首尾相對的飛天

 

頭頂及身側襯以流雲

 

蓋剎四側各飾一和合雲

 

兩側還飾如意雲頭

 

整件茶羅呈匣狀

 

中間夾有羅網

 

其用途是將碾好的茶葉進行過篩

 

“羅細則茶浮,粗則水浮”

 

羅的出現表明當時的人們對茶末的細度有了更高的要求

 

透過這些文物,跟著古人尋茶趣

 

(唐)鎏金飛鴻毬路紋銀籠子  現藏于法門寺博物館

 

茶籠由籠蓋、籠體、提梁組成

 

通體鏤孔均為毬路紋

 

表面裝飾著飛鴻圖案

 

共24隻

 

相對翱翔

 

唐代制茶工序繁瑣

 

陸羽在《茶經》中提到

 

晴日採茶

 

經過“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幾道工序

 

才製成團茶或餅茶

 

為了保持團餅的色味

 

茶的貯藏就特別受重視

 

團餅需要乾燥而色香不減

 

所以要將團餅裝入吸熱方便而又易於散發水汽的焙簍之中

 

烘去茶中水陸風濕之氣

 

鎏金鏤空鴻雁毬路紋銀籠子就是這種焙籠

 

透過這些文物,跟著古人尋茶趣

 

(唐)鎏金鴻雁紋銀茶碾子、碢軸 現藏于法門寺博物館

 

這兩款文物係碾茶器

 

由碾槽和碾輪組成

 

在“物帳碑”中稱之為“茶槽子”“碾子”

 

在飲茶之前

 

將茶餅放入槽子內

 

用碢軸碾碎

 

方可煮茶飲用

 

碾子為長方形

 

由碾槽、轄板、槽座組成

 

碾槽呈半月形尖底

 

口沿插長方形轄板

 

中間有一個寶珠形狀的捉手

 

兩側分別裝飾一隻鴻雁紋

 

碢軸為實體

 

軸邊有平行溝槽

 

便於在碾子中粉碎茶餅

 

透過這些文物,跟著古人尋茶趣

 

(唐)銀茶則  現藏于中國茶葉博物館

 

隋唐時期

 

人們除享茶味本身之外

 

也逐漸有了專門針對茶飲的器具系統。

 

銀茶則匙面呈橢圓形

 

柄有一定弧度

 

曲線優美

 

以銀為原料製成

 

陸羽《茶經》中對茶則的解釋為

 

“量也,準也,度也”

 

不僅舀取茶末

 

還能起到量器的作用

 

透過這些文物,跟著古人尋茶趣

 

(宋)吉州窯黑釉鷓鴣斑瓷茶盞  現藏于南京博物院

 

宋吉州窯黑釉鷓鴣斑瓷茶盞口徑11.1釐米

 

足徑3.6釐米

 

高5.5釐米

 

飲茶方式的改變直接影響了茶器的變化

 

唐代的煎茶

 

所選茶具皆為類玉類冰的青瓷、白瓷

 

而宋代點茶泛起的白色茶湯在黑釉盞裏能更好呈現

 

尤其鬥茶、分茶的流行

 

使得“辨茶色”更是以黑色茶具為最佳

 

《茶錄》中提到

 

“茶色白,宜黑盞”

 

透過這些文物,跟著古人尋茶趣

 

(明) 宜興窯紫砂提梁壺  現藏于南京市博物館

 

明人飲茶

 

重視茶味

 

講究茶趣

 

茶具在實用性和藝術性上達到統一

 

宜興窯紫砂提梁壺紫砂質胎粗

 

壺身上有黏釉痕跡

 

圓形蓋寶珠紐

 

蓋內作“十”字形狀

 

防止滑落

 

壺直口弧肩球腹平底細流

 

拱形提梁

 

流與腹銜接處以四葉柿蒂泥片粘接

 

提梁壺造型端莊做工規整

 

是迄今為止第一件完整的

 

帶有裝飾性手法的早期紫砂壺

 

透過這些文物,跟著古人尋茶趣

 

(清)銀奶茶壺  現藏于故宮博物院

 

銀奶茶壺

 

壺為圓腹

 

龍身柄

 

獸吞流

 

有蓋

 

通體為銀質胎體上飾鏊刻花紋

 

蓋和紐為雜寶紋和蓮瓣紋

 

該壺為銀白色 莊重、大氣

 

是乾隆帝舉辦“千叟宴”時沏酥油茶的用具

 

酥油茶是蒙、藏人生活必需品

 

是一種味道獨特的飲品

 

藏民奶茶的飲用量非常大

 

因此盛裝奶茶的器物非常多

 

這些器物的風格特點完全迥異於漢族

 

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和民族特色

 

透過這些文物,跟著古人尋茶趣

 

(清)金地麻姑祝壽粉彩蓋碗 現藏于湖南省博物館

 

金地麻姑祝壽粉彩蓋碗 花口外撇

 

弧腹折腰圈足

 

碗蓋亦作花口

 

蓋頂圓形著手可倒置

 

蓋面及碗外壁皆繪金地粉彩麻姑祝壽故事紋四組

 

蓋碗是一種上有蓋下有托中有碗的茶具

 

又稱“三才碗”

 

起初盛行于清代北京地區

 

因蓋碗造型獨特製作精巧

 

喝茶時易於

 

“察色、嗅香、品味、觀形”

 

後來逐漸流行到全國各地

 

策劃:車玉明 李志暉

 

監製:徐壽權 萬方

 

統籌:吳新生

 

執行策劃:袁晗 戚軒瑜

 

文案:別培輝 文靜 王正一

 

海報:陳婕

 

新華網新聞中心

 

新華網江蘇公司

 

聯合出品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