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添彩!首個“非遺版”春節年味濃

“百歲年為首”。春節是中國最隆重、最熱鬧、最具“儀式感”的傳統節日,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情感內涵。非物質文化遺産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2024年,“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這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文化遺産保護的重要成果。2025年乙巳蛇年春節是我們迎來申遺成功後的第一個春節。那麼,今年的春節有哪些非遺綻放光彩?今年的“年味兒”多了哪些“儀式感”?

 

非遺添彩!首個“非遺版”春節年味濃

 

辦年貨、逛廟會、看花燈、賞非遺……從銀裝素裹的北方到溫婉秀麗的南方,2025年春節熱熱鬧鬧、歡歡喜喜。

 

申遺成功後的首個中國年,非遺為新春增添了厚重的文化底蘊。作為中華大地上最具“儀式感”的節日,春節涵蓋了中華民族豐富多彩的非遺實踐,1557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中,很多都與春節密不可分。

 

非遺添彩!首個“非遺版”春節年味濃

 

説到春節期間最具“儀式感”的傳統裝飾物,春聯必須是其中之一。2006年,楹聯習俗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春聯就是楹聯的一種。這不,在浙江海寧,大小朋友們就在老師的帶領下,揮毫潑墨寫春聯。

 

非遺添彩!首個“非遺版”春節年味濃

 

浙江海寧市青少年宮主任 葛曙明:一副小小的春聯其實承載著很厚重的文化。楹聯習俗是我們中國的非遺,書法也是在2009年列入了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更重要的是今年我們的新春佳節,春節文化也列入了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所以我覺得送春聯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葛曙明是海寧市青少年宮主任,他希望通過這樣“寫春聯、送祝福”的活動讓大家能更加了解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在孩子們心中種下文化傳承的種子。

 

非遺添彩!首個“非遺版”春節年味濃

 

春節不僅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體現著中國人的家國情懷,也加強著文明的交流互鑒。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化既是歷史的也是當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非遺,作為文化的瑰寶,跨越國界,架起了不同文明之間的橋梁。

 

非遺添彩!首個“非遺版”春節年味濃

 

對於春節這份全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産,外國朋友同樣珍視,他們希望更加了解中國的春節文化,一同享受新春佳節的歡樂。

 

感受非遺,領略中式美學,增強的是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帶來的是不同文化間的和諧共融。首個“非遺版”春節就像一次雙向奔赴:讓中華民族的傳統傳承與發展,讓它蘊含的全球價值進一步彰顯。

 

非遺添彩!首個“非遺版”春節年味濃

 

春節期間,各地一系列豐富多彩的非遺活動,也讓人們感受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山東泰安老縣衙遊園搖身一變,成為市民和遊客探尋年味、感受傳統文化魅力的熱門打卡地。泰山皮影、剪紙、大汶口花邊傘、泰山糖畫等非遺代表性項目紛紛亮相。在甘肅蘭州的黃河岸邊,秦腔摺子戲、剪紙、泥塑等非遺表演,為市民和遊客送上年味濃濃的文化大餐。在四川遂寧大英縣,15項非遺代表性項目和16項民俗,近600人組成的花車隊伍上街遊演。

 

非遺添彩!首個“非遺版”春節年味濃

 

各地眾多年俗活動生動展現了中國人樂觀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風貌,這是千百年延續下來的中國式浪漫與情懷,也是我們每一個人堅定文化自信的底氣。

 

非遺添彩!首個“非遺版”春節年味濃

 

春節積澱了十分豐富的習俗活動和文化內涵。迎新、祈福、團圓,大江南北年俗各具特色,但都承載著對新年的美好期許和祝願。代代傳承,生生不息,用非遺打開春節,這就是獨特的中國年味。

 

非遺添彩!首個“非遺版”春節年味濃

 

“醒獅醒國魂,擊鼓振精神”。翻騰跳躍、威風凜凜,大年初一,遂溪龍灣龍獅團正在表演高樁醒獅。中國的舞獅文化分南獅、北獅兩大門類,迄今已有1200多年曆史。廣東醒獅是中國獅舞中的南獅,2006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舞獅表演是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的重要儀式,是最隆重的賀歲活動之一,威猛颯爽的醒獅表演不僅增添節日喜慶熱鬧氛圍,更成為中華文化的精神符號,鼓勵中華兒女不畏艱險、勇往直前。

 

非遺添彩!首個“非遺版”春節年味濃

 

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遂溪醒獅縣級代表性傳承人 李祖傑:春節舞獅是咱們傳統文化中的瑰寶。在湛江地區,每逢過年一定要有舞獅,對於我來説,舞獅不僅僅是一種表演形式,更是一種責任和使命。

 

非遺添彩!首個“非遺版”春節年味濃

 

李祖傑出生在一個獨特的家庭,説起來有些傳奇,他的家是個“非遺世家”。李祖傑的父親李榮仔是國家級非遺遂溪醒獅的代表性傳承人,是職業舞獅運動隊的教練,國內外獲獎無數。母親黃桃則是廣東省級非遺遂溪獅頭彩扎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管理著祖傳的獅鼓製作工坊。出生於醒獅世家,李祖傑從小耳濡目染,武術、鼓樂、舞獅、獅頭彩扎,樣樣精通。

 

李家的獅鼓聲聲已傳承了四代之久。然而,雖然傳承醒獅在李祖傑心中是他最重要的使命,但與父輩不同的是,李祖傑其實有著自己的想法,他整天琢磨的是如何在傳承的基礎上進行創新。

 

非遺添彩!首個“非遺版”春節年味濃

 

李祖傑:因為晚上普通的獅子不會亮,受場地影響,我覺得如果獅子道具上面加一些燈光,會不會更炫酷一點,有利於晚上表演的氣氛。

 

非遺添彩!首個“非遺版”春節年味濃

 

讓醒獅在夜晚閃閃發光,這在十幾年前無疑是個大膽而新奇的想法,為此,李祖傑專門學習了燈光技術,研發出了第一代燈光獅。

 

非遺添彩!首個“非遺版”春節年味濃

 

初代的燈光獅性能並不穩定。李祖傑沒有灰心,經過半年的努力,他又研發出了第二代燈光獅,燈光材質、續航能力都得到了提升。2020年,李祖傑和他的團隊登上了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春晚的粵港澳大灣區分會場,進行了一場精彩的表演。

 

非遺添彩!首個“非遺版”春節年味濃

 

儘管大獲成功,然而,李祖傑並不想就此止步,他繼續潛心鑽研,利用電腦編程技術對燈光獅進行創新,創作出了第三代燈光獅。不僅完美保留了傳統醒獅的韻味,還巧妙融入了現代科技的元素。每套醒獅道具的燈光,可以隨著音樂和醒獅動作變化。

 

2025年的春節,李祖傑不僅接到了不少演出的邀請,還收穫了來自十幾個國家的燈光獅訂單,這個95後的小夥子在創新中傳承醒獅文化,讓遂溪醒獅和燈光獅閃耀世界舞臺。

 

非遺添彩!首個“非遺版”春節年味濃

 

李祖傑:其實和父親相比的話,我覺得我是非常幸運的,因為生長在這樣一個高速發展的時代,有很多科技幫助我做得更長遠,我要把這份傳統文化傳承下去,而且是結合著時代發展去傳承,讓年輕一代也了解和喜歡醒獅文化。

 

春節,如同歲月長河中的燈塔,既照亮中華兒女的精神家園,也在世界文化舞臺閃耀著璀璨光芒。泱泱中華,歷史悠久,文明博大。“春節是新的開始,預示著新的希望。”非物質文化遺産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傳承和發展春節的精神內核,賦予其符合時代特徵的新形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正在以更加開放、自信的姿態走向世界。

 

編輯丨范鶴齡 李欣蔓 徐麗瑛

 

攝像丨徐鵬 張敏 陳夢豪 梁啟鵬

 

剪輯丨趙雲龍

 

策劃丨牛彥敏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