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車企緣何“加倉”中國

特斯拉上海儲能超級工廠投産,雷克薩斯在滬設立獨資電動汽車工廠,大眾與小鵬合作打造超快充電網絡……今年以來,一批跨國車企加碼在華投資、堅定“重倉”中國。業界人士認為,跨國車企持續“加倉”,不僅彰顯了中國經濟的強大韌性,更反映出中國在超大規模市場、綜合製造成本、營商環境等方面的獨特優勢。

 

頭部車企加大對華投資

 

2月11日,特斯拉在美國本土以外的首個儲能超級工廠項目——特斯拉上海儲能超級工廠在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正式投産,標誌著特斯拉在華業務步入新階段。

 

據介紹,該儲能工廠是特斯拉在華的第二座超級工廠,隨著其正式投産,預計2025年特斯拉能源系統裝機量將實現至少50%的同比增長,特斯拉儲能與電動汽車業務將實現齊頭並進。

 

2024年,特斯拉在中國內地創下銷售超過65萬輛的歷史新高。同期,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達1286.6萬輛,同比增長35.5%。

 

特斯拉公司首席執行官馬斯克不久前表示,特斯拉公司願深化對華投資合作,為促進美中經貿往來發揮積極作用。

 

同樣在華“加倉”的頭部車企還有豐田。2月5日,豐田宣佈將在上海市金山區獨資設立雷克薩斯純電動汽車及電池的研發和生産公司。新工廠計劃于2027年投産,初始産能約為每年10萬輛,初創階段計劃創造約1000個新工作崗位。

 

此外,豐田還將與上海市政府在相關部門的指導和支持下,由上海輻射至長三角地區及更廣範圍,開展包括物流網絡、産業鏈上下游相關企業合作、氫能、智慧自動駕駛、電池回收再利用等領域先進技術應用等各類舉措,攜手打造在中國乃至全球範圍內具備影響力的碳中和引領典範項目,助力實現綠色低碳轉型目標。

 

有外資機構認為,豐田此舉打破了傳統的合作夥伴關係,成為自2018年取消新能源汽車整車製造外資股比限制以來,第一家在中國建立獨資工廠的日本汽車製造商。之所以選擇在上海、在中國建立獨資研發生産企業,是因為這一轉變使豐田能夠完全控制其製造流程,並受益於中國具有成本效益、技術嫺熟的勞動力和高效的生産能力。

 

豐田此前表示,到2035年全球生産的雷克薩斯車型均為電動車型。豐田還計劃到2030年將中國的汽車産量提高到每年250萬至300萬輛,以期在與中國汽車品牌的競爭中佔據一席之地,上海新工廠將成為實現該目標的有力支撐。

 

特斯拉和豐田的“加倉”是近期跨國車企持續加大在華投資的縮影。此前,1月15日,法國汽車製造商雷諾集團首席執行官盧卡·德·梅奧表示,雷諾集團已經在上海組建了約150人的研發中心,主要在中國開展市場分析、構建供應商體系,以及車輛及系統開發,助力雷諾集團加速産品開發進程。

 

1月6日,德國大眾汽車集團(中國)宣佈與小鵬汽車簽署諒解備忘錄,合作打造中國最大的超快充電網絡。自2023年大眾向小鵬投資7億美元、簽訂戰略技術合作框架協議以來,“大小組合”的技術合作逐步升級。

 

“從大眾到特斯拉,從豐田到雷諾,汽車強國的頭部企業不斷加大對華投資,體現了高水準對外開放的吸引力和中國製造業的實力。”商務部研究院學位委員會委員白明表示。

 

持續看好中國經濟前景

 

“2023年夏天,我來為儲能超級工廠項目選址時,這裡還只是一片地,現在這裡已經是非常忙碌的生産景象。”在特斯拉公司儲能和充電副總裁邁克·斯奈德看來,“上海儲能超級工廠再次見證了上海速度、特斯拉速度。”

 

2019年1月,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開工,創造了“當年開工、當年竣工、當年投産、當年上市”的“特斯拉速度”。特斯拉上海儲能超級工廠延續了高效率,從2024年5月正式動工到最近正式投産,用時僅8個多月。

 

據介紹,特斯拉上海儲能超級工廠生産的商用儲能電池很快將出口歐洲等地的全球市場,為世界的“綠色未來”提供助力。

 

“我們致力於打造能源産品與電動車協同,來實現我們的願景:加速世界向可持續能源的轉變。”邁克·斯奈德説,“未來,來自上海工廠的製造和産品理唸有望反饋和幫助美國工廠進一步提升。”

 

邁克·斯奈德説,選擇臨港既是因為可以享受到長三角儲能産業鏈集群和具有強大韌性的中國製造的支持,也是因為上海優質的營商環境。

 

“該工廠投産折射出包括美資企業在內的一眾外企看好中國經濟前景。”白明説,“市場廣闊、産業完善、營商環境優質的中國將繼續成為全球企業投資的熱土。”

 

2024年,中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59080家,同比增長9.9%。據中國貿促會日前發佈的《2024年第四季度中國外資營商環境調研報告》顯示,超八成受訪外資企業對中國營商環境評價在滿意以上。

 

豐田也表示,新公司將依託上海市及長三角地區先進成熟的産業鏈基礎、物流網絡、人才體系及市場規模,研發雷克薩斯品牌純電動車型,將中國客戶的期待以中國速度反映到産品中。

 

“中國是雷克薩斯全球最重要的市場之一,然而過緩的電動化轉型進程導致雷克薩斯近兩年損失眾多中國消費者。選址在上海表明雷克薩斯參與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的決心。”裏斯諮詢汽車事業部總監趙春璋説,在上海建廠有諸多優勢,前有特斯拉這個榜樣,上海政府對新能源車企的支持有目共睹;長三角新能源汽車供應鏈齊全,對其快速發展、盡力追趕提供有利條件。此外,上海有很多智慧、智駕解決方案公司,對其未來發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瑞銀中國汽車行業研究主管鞏旻表示,中國擁有全世界最好、最豐富的動力電池産業鏈,也有純電、插混以及增程等各種動力系統的供應鏈,具備自動駕駛所需的軟硬體絕大部分要素,以及覆蓋各個供應鏈的人才優勢。“對全球車企來説,更早更快地把中國納入他們的全球研發重心,是其未來10年、20年競爭力的關鍵。”

 

“引力場”效應持續放大

 

專家認為,中國的超大規模市場就是巨大“引力場”,為世界提供了更多增長機遇,這促進了跨國車企堅定“重倉”。

 

2024年全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産銷分別完成1288.8萬輛和1286.6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4.4%和35.5%,産銷連續10年位居全球第一。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預計,2025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將達到1650萬輛,滲透率超過50%。

 

業內普遍認為,儘管早早佈局了電動化相關技術,但以豐田為代表的日本汽車製造商普遍“踏空”了這一輪汽車電動化的大行情,“起個大早、趕個晚集”,在華銷量近幾年不斷下滑。

 

數據顯示,2024年,雷克薩斯在華銷量約18萬輛,顯著低於2021年22.7萬輛的峰值水準。雷克薩斯此次落戶上海,從市場環境來看,雷克薩斯此舉將直接接入中國優質汽車供應鏈,並直接面對中國這一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也是最具潛力的市場。

 

超大規模市場,是吸引外資的強大磁石,而綜合製造成本低,也是中國吸引外資的重要優勢之一。超大規模市場讓企業的固定資産投資、科技研發、物流運輸、市場採購等方面的單位成本降低,最終提高勞動生産率,降低企業綜合成本。而中國完善的産業鏈和供應鏈體系,使得企業在生産過程中能夠實現原材料、零部件的高效採購和供應。尤其是在長三角,一家新能源整車廠可在4小時車程內解決所需配套零部件供應,産業集群優勢明顯。

 

營商環境不斷優化、對外開放舉措進一步走深走實,為外資企業創造了更加穩定、公平、透明的發展環境。通過加碼投資中國市場來降低風險並提升自身競爭力,成為越來越多跨國車企的共同選擇。(記者 吳蔚 周蕊 王鶴)

標簽:中國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