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張氏:六尺巷中天地寬
編輯: 王瑞穎 | 時間: 2025-02-21 15:35:07 | 來源: 央視新聞客戶端 |
讓他三尺又何妨
安徽桐城有一條小巷,長不過百米,寬約兩米,既無門店舖面,也難作為探幽之地,然而幾乎每個到桐城旅遊的人,都會來這裡“打卡”,這就是六尺巷。
一條抬眼就能望到頭的巷子,為何會吸引這麼多人到來?這還要從300多年前的一場鄰裡糾紛説起。
清康熙年間,時任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的張英,收到了一封來自桐城老家的家書,説與鄰居吳家發生土地糾紛,請他相助。
看完信後,張英提筆寫了一首詩:“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收到張英的回信,家人豁然開朗,於是主動讓出三尺空地。
吳家人見狀,深受感動,主動把自家院墻也後退了三尺。從此,兩家人化干戈為玉帛,和睦相處。他們讓出的六尺地,也成了方便大家通行的小巷,稱為“六尺巷”。
對人好一點 遇事讓一步
張英謙和禮讓的風度,源自良好的家風傳承,家族中至今流傳著張英祖父張士維的故事。
相傳,一個雪夜,有一盜賊藏在張家屋脊上,幾乎快要凍僵了。張士維察覺後沒有聲張,而是拿來梯子助他下來,隨後又請他吃了飯,給了他一些銀錢,最後放他回家了。
家人對此不解,張士維卻有自己的考量,但凡生活過得去,都不會下著大雪還出來行竊,能放一馬就放一馬吧。
從祖父張士維放人一馬到張英勸家人讓地三尺,秉持著謙和禮讓的家風,張氏家族人才輩出,張英之後,出了兩代中堂、6位翰林、146位後人為官,成為桐城首屈一指的大家族。
“六尺巷調解法”
如今,六尺巷已成為桐城文化的一個標識,指示牌上寫著“六尺巷”相關的標語,郵局以“禮讓”為名,“知進退、和為貴”的六尺巷精神也在社會治理的領域開花結果。
桐城市人民法院獨創的“六尺巷調解法”,被成功地運用到司法調解中。如今,桐城已建成300多個“六尺巷調解工作室”,調處成功率達99.7%。2023年,“新時代六尺巷工作法”獲評全國新時代“楓橋經驗”先進典型,推行到全國。
為一棵樹讓路
六尺巷不僅滋養著“禮讓”的城風與民風,也把這一理念融入到城市的發展和建設中。
2016年,當地進行206國道改建工程時,發現一株古黃連木處在施工線路上。古樹有著二百多年的歷史,對於當地人有著重要意義。一開始,人們打算移栽古樹,但由於古樹的樹冠和根須龐大,移植極易死亡。於是大家決定為樹讓路。
為此,有關部門重新進行規劃,將一座建好的鐵塔挪走,又拓寬了綠化帶,儘管多投入了資金,但長遠來看,卻是生態與發展的共贏。
如今,這棵保留下來的古樹,已然成為馬路上一道獨特的風景。這一次的“讓”,守護的不僅是一棵古樹,更是一座城的氣度和底蘊。
心寬不怕巷子窄,行善禮讓福自來。“六尺巷”裏的智慧,不僅教會人們如何處世立身,更包含著解決紛爭的“中國方案”。
今晚20:00,鎖定CCTV4《記住鄉愁》,走進安徽桐城,于六尺巷中,體味禮讓的風度,感受人心的寬度。
新聞推薦
- 東部戰區位台島周邊開展聯合演訓!2025-04-01
- 國臺辦:解放軍聯合演訓是對賴清德當局倡狂謀“獨”挑釁的堅決懲戒2025-04-01
- 海警艦艇編隊按一個中國原則環台島執法管控2025-04-01
- 台灣舉辦恭拜軒轅黃帝大典2025-04-01
- 福馬“小三通”一季度客流量同比增長近50%2025-04-01
- “一簽多行”實施已3個月 琴澳“雙城生活”便利度UP!2025-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