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春雷來信,花開有期
編輯: 王瑞穎 | 時間: 2025-03-05 10:29:19 | 來源: 央視新聞客戶端 |
3月5日16時7分,迎來驚蟄節氣。
用“春雷始鳴”宣告“寒冬已去”;用“蟄蟲初醒”喚起“萬物生靈”;用“天氣回暖”孕育“春色噴薄”;用“桃花初綻”預告“十里芳菲”。
這就是——驚蟄。自帶轟轟隆隆的出場音樂,頗有點“聲不驚人便不休”的氣勢,為的就是吸引你的注意力,提醒你大地醒了,春天來了。
驚蟄·一隅
執一筆純真,畫一隅煙火,贈你一方生趣
央視新聞《夜讀》 X 插畫師@劉溪溪 特別呈現
驚蟄·美文
作者丨宋英傑
驚蟄節氣, 萬物以榮,到了“陽和啟蟄,品物皆春”的時節,越來越多的地方迎來“可耕之候”。二月驚蟄又春分,種樹施肥耕地深。
古人筆下的月令物候,以冬眠動物的動與靜來描述時節的轉變:
- 立春時,蟄蟲始振。甦醒了,伸懶腰,但是不起床。
- 春分時,蟄蟲鹹動,啟戶始出。起床了,洗漱完畢,出門遊玩。
- 秋分時,蟄蟲坯戶。天涼了,犯睏了,關好門窗。
- 霜降時,蟄蟲鹹俯。天冷了,吃飽喝足了,進入夢鄉。
對於驚蟄的解讀,往往是説:隆隆雷聲,驚醒了蟄伏冬眠的動物。諺語説:“春雷驚百蟲。”感覺春雷就像鬧鐘一樣。轟隆隆的雷聲響起,於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是這樣嗎?
“驚蟄始雷”,只與長江中下游部分地區的氣候比較吻合。二十四節氣起源的黃河流域,大多是在姹紫嫣紅的穀雨時節迎來初雷。如果4月底才被春雷叫醒,那該是多嗜睡的動物啊!
“驚”,體現的是瞬間的突變。也許正是這個“驚”字,啟發了關於雷聲終結蟄伏的演繹和解讀。實際上,雷的“鬧鐘”功能,與布穀鳥的“催耕”功能一樣,都是人們豐富的聯想吧。真正喚醒冬眠動物的,不是有聲的驚雷,而是無聲的溫度。溫暖比雷霆更有力量。
如今我們衡量是否入春,是依照氣溫滑動的平均序列。儘管科學的、數據化的氣候要素更為精準,但似乎欠缺了那麼一點點親切。
古人沒有這般煩瑣的計算方式,春天是否來臨,無須數字的量化方式,而是以鳥語花香這種方式進行判斷,或許這是更生動、更鮮活的“氣候標準”吧。
驚蟄時,已是九九,“紅杏深花,菖蒲淺芽,春疇漸暖年華”。數九將盡,好日子,就是不用再一天一天數日子了。
當然,由於快節奏的回暖,晝夜溫差拉大,仿佛一天之中包含了兩個季節,並且由於陽光先行,雨露滯後,在很多地方人們倍感天干物燥。
這時節,暖日融天,和風扇物。杏壓園林之香氣,柳籠門巷之晴煙。
驚蟄·草木人間
是什麼樣的“驚”才可以打破“蟄”?
什麼樣的“動”才能觸發萬物動?
古人認為是春雷。
春雷足夠響亮,打破天地的沉默
把那些綿綿春光不想理
綿綿細雨不想聽的
全部震懾
陽光這麼好,雨水這麼足
還不生長就辜負了
驚蟄·絮語
驚蟄,一個有聲量、有個性的節氣,昭示的是生命力的勃發。
天地如此,人亦然。
作家説,“春天有一種魔力。一種讓人想‘成為更好的自己’的魔力。”可怎樣才算更好呢?我們對這種“更好”有千絲萬縷的解讀,贏得外部認可的、實現既定目標的、與煩惱痛苦和解的……在無數對“更好”的闡釋裏,都指向一個基本的內核:打破舊我的條框,尋找新我的萌芽。
你要和過去的自己有點不一樣,沒有大的躍升,小的改變也是煥新。草木已動蟄蟲已醒,農人亦已開耕,懶散已久的“你”也該從冬天的長夢裏跳脫,調整心態和心情,去迎接鮮活明媚的春光,去珍惜不忍辜負的春日。
這個春天,我們都要更加濃郁、純粹、熱烈!
監製丨李浙
主編丨馬文佳
編輯丨李津嬋 高少卓
相關新聞
- 2024-03-05驚蟄 · 雷鳴春暉萬物長
- 2025-03-04節令之美|驚蟄仲春始,大地萬物新
- 2025-01-035日小寒:小寒料峭,一番春意換年芳
新聞推薦
- “一簽多行”實施已3個月 琴澳“雙城生活”便利度UP!2025-03-31
- 乙巳年黃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河南新鄭舉行2025-03-31
- 中國國民黨副主席夏立言到訪河南,將參加黃帝故里拜祖大典2025-03-31
- 媽祖乘機赴臺開啟兩岸交流!廈航特製“LIN MO”登機牌格外搶眼2025-03-31
- 貴州望謨:喜迎布依“三月三” 紫茶大會盛大啟幕2025-03-31
- 中國向緬甸提供緊急人道主義地震救災援助2025-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