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力經濟文化 按既定步驟推動兩岸關係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25-03-11 11:20:19 | 來源: 中新社 |
2025年,“完善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制度和政策”寫進政府工作報告,外長記者會多次提及一個中國原則。多位學者、全國人大代表及全國政協委員10日接受中新社採訪指出,大陸按既定步驟推動兩岸關係發展,經濟、文化交流是著力點。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主任、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特聘教授劉國深表示,大陸牢牢掌握兩岸關係主導權和主動權,循序漸進推動統一進程,當前重點即落實兩岸關係融合發展可“操之在我”的部分。
南開大學台灣經濟研究所所長曹小衡認為,大陸已就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出臺不少政策,如何因應島內局勢變化,進一步優化落細,是今年的重要工作面向。
未來産業向臺商招手
人工智能、具身智慧、6G……諸多未來産業展現大陸向“新”信心,為兩岸合作增添新面向。
“隨著經濟發展勢頭和市場包容度持續向好,大陸有充足底氣為臺胞臺企提供更廣闊的成長舞臺。”曹小衡建議臺商“提前佈局新賽道”。
全國人大代表鄒振球來自經濟大省江蘇。2024年,蘇臺貿易額佔兩岸貿易總額近五分之一。鄒振球表示,大陸市場需求龐大、人才資源豐富、交通物流體系完善,對臺企仍有其他經濟體難以比擬的吸引力。未來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助臺企更好融入大陸的經濟循環。
“面對困難和挑戰,大陸是臺企最安全的避風港。”劉國深指出,大陸科技産業厚積薄發,新興産業可與台灣相輔相成、融合共生。
全國政協委員、臺盟上海市委會副主委莊振文認為,從晶片産業發展趨勢看,大陸前景廣闊。紮根大陸的臺企應努力與長三角地區汽車、光伏等産業深化合作。
科技賦能文化交流
青春版《牡丹亭》舉行20週年慶演,《繁花》《黑神話:悟空》爆火台灣……即便臺當局加碼限制,2024年兩岸往來熱度不減。
“台灣社會中華文化根基深厚,不輕易為政治手段改變。”全國人大代表廖志豪説。他所生活的上海與台北保持著15年未曾中斷的交流機制——“雙城論壇”。
廖志豪表示,如今,小紅書、抖音等社交媒體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因信息不對稱産生的誤解,開拓了兩岸交往“雲空間”。
技術賦能,助文化交流更進一步。全國政協委員、臺盟北京市委會主委陳軍建言,應積極探索將現代科技融入中華文化傳承發展,創造更多兩岸青年喜愛的文化新業態,聯手打造更多亮眼IP。
火爆出圈的《哪吒2》由百餘家動畫企業協作完成,全國政協委員、臺盟福建省委會副主委廖明宏説,大陸發展新質生産力,有關業態和台灣創意傳媒等契合互補,兩岸青年可在相關領域攜手打拼。
政策“貼地”應吸收臺胞意見
兩岸融合發展行至“深水區”。全國兩會前夕,福建有關部門所釋信號成為探路“風向標”。
今年2月底該省出臺的最新惠臺政策提及,支持臺胞到寧德鋰電行業就業發展。寧德時代等企業三年內每年面向臺胞提供一百個以上就業崗位。
福建平潭綜合實驗區是大陸距台灣本島最近的區域。全國人大代表、該實驗區管委會主任黃建波表示,將豐富台灣免稅商品市場、大型商業綜合體等購物場所,讓遊客便利買到台灣乃至全球商品。
政策日益“貼地”精細,劉國深提醒,探索“新路”也需吸收臺胞意見建議,讓廣大臺胞參與到完善融合發展機制中來。(完)中新社記者 朱賀 徐雪瑩 陳建新
相關新聞
- 2025-03-11主播説聯播丨唯一稱謂:中國台灣省!
- 2025-03-11凝聚青春力量 共創美好未來——台灣省籍代表委員談兩岸青年交流
- 2025-03-11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閉幕 習近平等出席
- 2025-03-11“歡迎台灣青少年來大陸‘補課’”
新聞推薦
- 米蘭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獎牌發佈2025-07-16
- 這些大國重器,彰顯創新制高點2025-07-16
- 祖孫三代一同來認親,“子子孫孫不能忘本”2025-07-16
- “團結十講”飽受爭議 賴清德最新滿意度大跌5.8%2025-07-16
- 超全絕美!中國60項世界遺産,你去過幾個?2025-07-15
- 新款航天服、健身器材……天舟九號“太空包裹”裏裝了啥?2025-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