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為何呈紅色有新解
編輯: 母曼曄 | 時間: 2025-03-12 15:09:53 | 來源: 新華社 |
數十億年來,紅色表面一直是火星的標誌性特徵。此前科學界普遍認為火星表面的紅色主要由乾燥的赤鐵礦造成。近期刊發在英國《自然·通訊》上的一項新研究認為,火星的紅色應該來自含水的氧化鐵,即水鐵礦,且形成時間更早。
過去幾十年來,科學家已了解到火星的紅色由其塵埃中“生銹”的含鐵礦物質形成。也就是説,火星岩石中的鐵在某個時候與液態水或大氣中的水和氧氣發生反應,類似于地球上鐵銹的形成方式。數十億年來,這種生銹的物質——氧化鐵分解成塵埃,並隨風散佈到火星各地,這一過程至今仍在繼續。但氧化鐵有多種形式,火星鐵銹的確切化學成分一直備受爭議,而其形成方式是了解當時火星環境、甚至是否宜居問題的重要線索。
由於此前基於航天器觀測對火星塵埃中的氧化鐵成分研究並未發現其中含有水的證據,研究人員由此認為,這種氧化鐵應該是赤鐵礦,是在火星早期濕潤期之後數十億年的時間裏,通過與火星大氣發生反應,在乾燥的火星表面形成的。
瑞士伯爾尼大學、美國布朗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分析了歐洲航天局、美國航天局的航天器觀測數據,並在實驗室對火星塵埃複製品開展了新實驗。結果顯示,火星的紅色與含水的氧化鐵,也就是水鐵礦匹配度更高。水鐵礦通常在冷水存在的情況下迅速形成,因此是在火星表面仍有水時形成的。
“火星仍然是紅色星球。只是我們對火星為何呈紅色的理解發生了變化。由於水鐵礦只能在表面仍有水時形成,因此火星生銹的時間比我們之前認為的要早。此外,水鐵礦在火星目前的條件下仍然保持穩定。”相關研究論文主要作者、布朗大學博士後阿多馬斯·瓦蘭蒂納斯在歐洲航天局發佈的新聞稿中説。
歐洲航天局指出,其他研究也表明火星塵埃中可能存在水鐵礦,但這項新研究通過太空任務數據和新穎的實驗組合首次提供了全面證據。
新華社倫敦電 記者郭爽
新聞推薦
- 東部戰區位台島周邊開展聯合演訓!2025-04-01
- 國臺辦:解放軍聯合演訓是對賴清德當局倡狂謀“獨”挑釁的堅決懲戒2025-04-01
- 海警艦艇編隊按一個中國原則環台島執法管控2025-04-01
- 台灣舉辦恭拜軒轅黃帝大典2025-04-01
- 福馬“小三通”一季度客流量同比增長近50%2025-04-01
- “一簽多行”實施已3個月 琴澳“雙城生活”便利度UP!2025-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