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春天贈予我一首歌
編輯: 王瑞穎 | 時間: 2025-03-31 15:26:57 | 來源: 央視新聞客戶端 |
3月31日,農曆三月初三,上巳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三月三,怎麼能少得了山歌?當銅鼓配上電子音,當三月三遇見螺螄粉。改編版《山歌好比春江水》壯家天琴×説唱×高鐵穿山,匯入Z世代節拍,讓我們穿越時光記憶,相聚在歌圩,放歌一碧千里的春江水。
“三月三”是一個琴鍵
“‘三月三’對我來説是一場假期”
“‘三月三’是相聚,是傳統,也是一種認同”
……
參演學生們用不同聲部詮釋著這個節日的意義。
而在編配人莫軍生教授眼中,“三月三”如同一個琴鍵:“按下它,壯鄉的山水、親人的笑顏、古老的歌謠都會化作旋律奔涌而出。”這位鍾情壯族嘹歌的音樂人,數十年來在傳統與現代間尋找和聲——天琴遇見電子音、銅鼓混入説唱節律,琴鍵下的樂章早已超越節日本身,成為民族文化的生長年輪。
這個琴鍵,也連接著廣西的山水、壯鄉的親人。或許正如此次參演的學生們表達的那樣,“三月三”是假期,是團聚,是傳承,它像是一個神奇的紐帶,將廣西人民的心緊緊相連,無論身處何方,每當這個節日來臨,都能感受到那份濃厚的鄉情和歸屬感。
春江入海 山歌向雲
“原曲是山水的詩,改編版要做時代的日記。”莫軍生教授説。《山歌好比春江水》這首誕生於上世紀60年代的經典,曾被劉三姐傳唱至大江南北。原曲以春江水隱喻壯鄉兒女的堅韌,而今的改編版則在第二段説唱中嵌入“螺螄粉混搭老友粉”“高鐵穿山如箭起”等當代意象。
“這首歌展現的是廣西人的價值觀,就是人與自然、人與人的和諧共生。”
改編版歌曲創作中,少數民族唱腔和樂器的運用,將廣西的民族特色展現得淋漓盡致。竹笛、侗笛的悠揚旋律,銅鼓的渾厚聲響,與壯族、侗族等少數民族的唱腔相互交織,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音樂風格,讓人仿佛置身於廣西的青山綠水之間,感受著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蘊。
從歌圩上的古老對唱到短視頻平臺的創意改編,《山歌好比春江水》始終是“三月三”的靈魂之一。當春江水匯入民族海的浩蕩,這首山歌正以古老基因激蕩時代新聲,見證壯鄉在守護與開拓中踏浪前行。
相關新聞
- 2025-03-31貴州望謨:喜迎布依“三月三” 紫茶大會盛大啟幕
- 2025-03-26打卡“三月三” 體驗“最炫民族風”
- 2024-04-16當台灣“網紅”邂逅廣西“三月三”
新聞推薦
- 東部戰區發佈軍事行動主題海報《毀癱》2025-04-02
- 國臺辦:民進黨當局迫使兩岸婚姻家庭骨肉分離,有悖人倫,毫無人性2025-04-02
- 東部戰區位台島周邊開展聯合演訓!2025-04-01
- 國臺辦:解放軍聯合演訓是對賴清德當局倡狂謀“獨”挑釁的堅決懲戒2025-04-01
- 海警艦艇編隊按一個中國原則環台島執法管控2025-04-01
- 台灣舉辦恭拜軒轅黃帝大典2025-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