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打壓大陸配偶,民進黨刻意升高兩岸對立對抗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25-04-17 11:57:15 | 來源: 海峽導報 |
近期,民進黨當局處處針對大陸配偶,台灣地區移民事務主管部門8日表示陸配群體需要規定期限內補交“喪失原籍證明”相關文件,否則將面臨撤銷居留權及除戶處分,引發民眾強烈不滿。島內各界指此舉是對廣大陸配的政治打壓,進一步撕裂了台灣社會。
民進黨當局在處理陸配的居留權及居民身份上存在明顯的“雙標”。根據現行台灣地區有關規定,來自其他地區的配偶通常需要等待4年即可取得居民身份,而陸配則需要等待6年,這種差異化政策不僅是赤裸裸的歧視,更是民進黨當局“政治操弄”的典型體現。
近年來,民進黨當局頻繁加大對陸配的限制,這幾天甚至還有親綠社團提議將陸配取得台灣地區身份證件的時間,從現行6年延長至8年。而在陳水扁時期,甚至提出過更極端的提案,企圖將陸配取得台灣地區身份證件的期限從8年延長至11年。這些差異化的政策安排實際上是通過一種制度化手段,對陸配實行歧視、排斥和打壓。這種排斥不僅體現在台灣地區相關規定的文本中,也貫穿于具體的行政實踐中。即使陸配在台灣生活多年,他們的身份和居住權仍然受到限制,並且在實際生活中面臨諸多制度化的歧視。
除了在身份和居留方面的歧視,民進黨當局對陸配在言論上的壓制也不容忽視。陸配群體長期面臨不合理的政治審查和社會排斥。3月11日,民進黨當局更是以涉嫌在網絡上“宣揚武統”為由,撤銷劉振亞的在臺居留許可,並勒令她限期離臺。劉振亞雖然通過各種渠道對臺當局的無理舉動進行了抗爭,也得到了來自島內部分群體的聲援,但仍然無濟於事。25日,劉振亞被迫告別3個子女返回大陸。
民進黨製造的輿論暴力是台灣社會對陸配群體歧視的又一表現形式,尤其是在媒體和公眾輿論中,陸配群體長期被污名化為“異類”和“政治威脅”。綠營媒體及支持民進黨的網紅和社交平臺,常通過負面標簽如“大陸新娘”“洗人口”等,污名化陸配。通過這些帶有意識形態偏見的術語,陸配被刻意塑造為與台灣社會格格不入的“他者”,甚至被污衊為“潛在的安全威脅”。這種語言暴力不僅攻擊了陸配,也延伸到他們的子女,製造了更廣泛的社會隔離和排斥。
在臺的陸配群體本就如履薄冰,民進黨當局卻依然沒有放過他們。對於急需凝聚“反中”共識,以打壓政治對手、緩解自身政治困境的賴清德而言,這個島內“最弱勢群體”無疑是其“政治大棒”敲打的最合適目標。
島內親綠網紅沈伯洋、曹興誠、“八炯”等蠅營狗茍之輩配合賴清德,“拿著放大鏡”在島內四處尋找所謂的“在地協力者”,曝光陸配個人信息的同時,還對他們實施網絡暴力甚至人身攻擊。他們的目的,就是要通過驅逐這些陸配“殺雞儆猴”威壓台灣民眾,塑造“親大陸的人沒有好下場,親綠才是唯一的選擇”的認知。長此以往,島內的“寒蟬效應”只會進一步加深,兩岸之間的交流更會遭到根本性的破壞。
從歷史和法理角度來看,兩岸同胞本是一家人,千百年來形成的血肉聯結不會中斷,民進黨當局的行徑,不僅違背兩岸人民的歷史紐帶,更踐踏了兩岸關係的法理基礎。民進黨當局通過邊緣化陸配群體,為“兩岸互不隸屬”的“台獨”敘事鋪路。這種政策不僅影響陸配群體的合法權益,還可能成為推進“法理台獨”的具體步驟。
因此從民進黨當局推行要求大陸配偶補交“喪失原籍證明”的操作來看,其背後的政治動機不僅在於削弱兩岸民間的聯繫,還意在強化“反中”情緒來掩飾其“台獨”主張,這進一步推動了台灣社會的分裂。
更值得警惕的是,民進黨這種政治操弄必將對台灣社會造成長期危害。煽動“反中”民粹情緒或許能暫時迎合其基本盤,但從長遠來看,這只會進一步撕裂台灣社會,破壞兩岸交流合作的基礎。最終,苦果仍由台灣普通民眾承擔。
相關新聞
- 2025-04-15持續打壓大陸配偶,民進黨刻意升高兩岸對立對抗
- 2025-04-10臺當局要陸配補繳“喪失原籍證明” 民眾反彈強烈
- 2025-04-01國臺辦:民進黨當局迫使兩岸婚姻家庭骨肉分離,有悖人倫,毫無人性
- 2025-04-01“台獨”打手和幫兇必遭嚴懲(日月談)
新聞推薦
-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佈《新時代的中國國家安全》白皮書2025-05-12
- 時政微觀察丨從三個歷史坐標讀懂習主席俄羅斯之行2025-05-12
- 普京:俄中關係是國家間關係的真正典範2025-05-12
- 神舟二十號航天員乘組有序推進多項空間科學實驗2025-05-12
- 離開“中國製造” 美國人的衣櫃先崩了2025-05-12
- 大陸配偶上街抗議臺當局刁難、欺淩2025-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