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弦歌連兩岸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25-07-10 12:05:04 | 來源: 福建日報 |
百年傳唱,兩岸同音。
近日,紀念一代宗師邵江海的文化雅集在漳州龍海舉行,兩岸戲曲名家、學者與愛好者齊聚一堂,通過經典展演與切磋交流,共同致敬先賢,共話傳承新篇。
薌劇,又名歌仔戲,是閩南地區孕育的傳統戲曲瑰寶,與閩劇、梨園戲、高甲戲、莆仙戲並稱福建五大地方劇種。2006年5月,它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遺名錄。在全國360多個地方戲劇種中,歌仔戲是唯一根植兩岸、跨越海峽的獨特劇種,成為兩岸民間文藝交流的堅實橋梁。近年來,兩岸藝人正攜手探索歌仔戲的融合創新之路。
源流一脈
錦歌渡海成戲韻
“薌劇是以閩南語演唱的地方劇種,主要流行于九龍江下游漳州平原的薌江流域,以及廈門、泉州等地,為福建五大劇種之一。”漳州市薌劇(歌仔戲)傳承保護中心主任陳朝暉介紹道。
歌仔戲的源頭可追溯至漳州民間藝術“錦歌”(原名“歌仔”)。300多年前,隨軍渡臺的漳州先民將錦歌、車鼓弄等家鄉藝術帶到台灣,以慰藉思鄉之情。這些藝術形式逐漸被搬上舞臺,在清末民初演變為風靡寶島的“台灣歌仔戲”。至上世紀20年代,台灣歌仔戲班渡海回閩,這一藝術形式得以回傳故里漳州及閩南,落地生根。
抗戰烽火中,歌仔戲一度被迫停演。為挽救瀕危的傳統藝術,漳州老藝人邵江海與同仁銳意創新,創作出“雜碎調”,此後改良戲重新唱響漳州大地。邵江海還致力於變革“幕表戲”體制,借鑒其他劇種,著手編寫劇本。他編改的首個劇本《六月雪》上演即轟動。此後,《陳三五娘》《白扇記》《李妙惠》《安安尋母》等30余部劇本相繼問世。
短短幾年間,改良戲班如雨後春筍般涌現,僅龍溪一帶的業餘班社就多達200余個,後逐漸整合為大型專業劇團,如“筍子班”“艷芳春”“寶蓮升”“金髮春”等,名噪一時。
1948年,南靖“都馬班”攜改良戲赴臺演出並留駐。他們帶去的“雜碎調”在台灣被稱作“都馬調”,迅速融入當地歌仔戲唱腔。
“‘都馬調’隨‘都馬班’渡臺,與台灣歌仔戲唱腔水乳交融,成為其重要曲調,增進了兩岸民眾對歌仔戲的了解與喜愛。”台灣戲曲學院前副校長、台灣薪傳歌仔戲團團長蔡欣欣如是説。
並蒂花開
兩岸弦歌從未絕
“百年歌仔戲,並蒂開兩岸。”6日下午,漳州古城木偶藝術表演館內,“兩岸一家親,同唱歌仔情”專場演出氣氛熱烈。來自海峽兩岸的歌仔戲表演藝術家、學者與愛好者濟濟一堂,同臺獻藝,共話發展。
舞臺上,台灣廖瓊枝歌仔戲文教基金會暨薪傳歌仔戲團演繹的經典劇目《梁祝·遊西湖》,唱腔婉轉,表演細膩,贏得滿堂喝彩。“傳統《梁祝》的《十八相送》選段重在互表心跡,我們此次將這段經典置於二人暢遊西湖的情景中,讓這個家喻戶曉的愛情故事在歌仔戲裏有了更甜蜜細膩的詮釋。”蔡欣欣説。
福建省第一批非遺保護項目歌仔戲(薌劇)代表性傳承人鄭婭玲表示,以專場演出形式搭建起兩岸歌仔戲文化交流互鑒平臺,不僅可以擴大兩岸交流互動、增強民族認同,同時還可以帶動更多人了解與學習歌仔戲、傳播歌仔戲文化。
淺淺的海峽,隔不斷兩岸同根的歌韻。蔡欣欣回憶,早在1988年,她還是台灣戲曲專業研究生時,便隨導師首度踏上漳州進行田野調查,被當地濃郁的鄉音鄉情深深吸引。此後的30余載,她多次率團來訪,通過演出、研討等形式,持續深化兩岸文化交流。
1995年,漳州市薌劇團(漳州市薌劇傳承保護中心前身)應台灣同行邀請,一行60余人攜《李妙惠》等好戲赴臺巡演,成為首個赴臺的大陸地方劇團。“近兩個月時間,足跡遍佈台灣10余個縣市,演出取得圓滿成功!”漳州市戲研所副所長林志華對20多年前的盛況記憶猶新。
自此,兩岸薌劇、歌仔戲交流日益頻密:1998年,台灣復興劇校學生分批到漳州學習唱腔身段,同年漳州薌劇團陸逸紅受邀赴臺進行百日唱腔教學;2010年11月,海峽兩岸歌仔戲藝術節閉幕晚會上,台灣明華園與漳州薌劇團同臺獻藝《周公法鬥桃花女》;2013年10月,台灣明華園在漳州人民劇場上演《乘願再來》;2019年10月,40名台灣宜蘭戲迷組團訪漳,再敘戲緣……
頻繁互動拓寬了兩岸戲曲界的視野。台灣演員經常到漳州尋根,精研傳統唱腔根基;大陸劇團則在燈光、舞美、服裝、造型、樂器等方面積極創新,以契合時代的審美需要。
“閩臺歌仔戲(薌劇)的形成與發展,始終是跨越海峽的互動,是閩南文化精神的集中體現。從古老的漳州錦歌到台灣歌仔戲,再到閩南改良戲和薌劇,同根同源,鑼鼓同聲,弦管同調,語言同音。它是兩岸同胞共同創造與擁有的藝術瑰寶,更是維繫兩岸文化血脈的重要紐帶。”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會長林曉峰説。
弦歌新譜
共續百年未了情
歷經錦歌渡臺、歌仔戲回閩、改良戲再傳台灣的百年流轉,歌仔戲(薌劇)在一代代表演藝術家的薪火相傳中生生不息。近年來,兩岸藝人正攜手探索歌仔戲的融合創新之路。
“大家好,我是‘台灣仔’陳禹瑄,在祖國大陸唱薌劇!”近日,在漳浦豐歸薌劇團舞臺上,陳禹瑄用閩南語歌暖場,現場氛圍瞬間熱烈起來。
陳禹瑄來自台灣台北,是一名有著豐富表演經驗的歌仔戲演員。2022年10月,陳禹瑄加入漳浦豐歸薌劇團,常以“小生”角色在舞臺亮相,成為第一位來大陸發展的台灣歌仔戲演員。短短兩年多時間,她已演出400多場。
去年11月,首個在漳州註冊的台灣歌仔戲團——新永樂戲劇團于龍海區東園鎮舉行大陸首演。劇團將傳統劇目《狸貓換太子》創新改編為《宋宮秘史》,運用倒敘、懸疑等手法,配以華麗服飾、特色唱腔和“曲多詞少”的演繹風格,賦予老戲新魅力,令觀眾大呼過癮。
今年2月,福建芳華園歌仔戲劇團在漳州市龍文區掛牌成立,標誌著兩岸演員開啟“同臺同唱一齣戲”的新模式。“我們首次採用合作創排形式,聯動漳臺優秀藝術家,共演一齣戲。”劇團團長王加清表示,劇團將通過演出、研討、人才培養等活動,深化交流合作。
兩岸歌仔戲的傳承,薪火傳承是關鍵。祖籍閩南、生於台灣高雄的閩南師範大學副教授李姿瑩,自幼浸潤閩南文化,長期致力於劇本創作、研究與教學,並擔任校戲曲協會指導老師。“希望把這麼有趣美好的文化傳承下去。”她道出了心聲。
作為歌仔戲(薌劇)重要發源地,龍海區將歌仔戲作為弘揚閩南文化的重要內容,搭建傳承平臺,推動進校園、進社區,扶持青年劇團創作,加強常態化展示傳唱,守護文化根脈,讓古老劇種煥發新的生機。
“邵江海先生對歌仔戲的改革創新,生動詮釋了閩南文化相容並蓄、勇於突破的精神。系統梳理其藝術成就,不僅能讓年輕一代了解歌仔戲的發展脈絡,更為兩岸攜手挖掘閩南文化內涵、探索傳統藝術現代表達提供寶貴範本。”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顧問張亞明説,期待構建常態化的歌仔戲交流機制,讓邵江海的藝術遺産成為凝聚兩岸文化共識、推動閩南文化走向世界的共生力量。
相關新聞
- 2025-07-10“跨越那一灣海峽,你才知道世界有多大”——2025兩岸青年峰會在京舉辦
- 2025-07-09跨海而來,相約長安——2025陜臺文化交流周活動在西安開幕
- 2025-07-09橋山沮水間,同溯民族根脈——300余名兩岸同胞共緬軒轅黃帝
- 2025-07-09評論:跨越山海的青春之約為兩岸關係發展注入蓬勃活力
新聞推薦
- 習近平向全球文明對話部長級會議致賀信2025-07-10
- 國臺辦:無論民進黨當局搞多少“演練”,都改變不了“台獨”必然失敗的下場2025-07-10
- 月球樣品又有新發現!嫦娥六號揭示月背演化密碼2025-07-10
- 全球華僑華人促進中國和平統一大會在塞爾維亞舉行2025-07-10
- 2025年海峽兩岸暨港澳青年技能邀請賽在滬舉行2025-07-10
- “跨越那一灣海峽,你才知道世界有多大”——2025兩岸青年峰會在京舉辦2025-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