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觀眾遊走劇場 台灣集藝戲坊推出創新劍俠布袋戲
編輯: 王瑞穎 | 時間: 2025-07-23 11:26:11 | 來源: 新華社 |
新華社台北7月22日電(記者李建華、李悅)記者22日從台北表演藝術中心獲悉,由台灣集藝戲坊改編的創新布袋戲《浪漫劍客葉不凡》即將於7月25至27日登場。該劇融合戲偶演出、劍俠武打與現場音樂,並打破劇場框架創造獨特的“遊走式”演出,讓觀眾領略戲偶的精細工藝和武俠世界的魅力。
該劇改編自台灣布袋戲名家李天祿30年前所創作的《巧遇姻緣》,由動見體劇團藝術總監兼團長符宏徵及集藝戲坊創辦人黃僑偉重新製作。本劇以四季流轉為背景,在時光中刻畫劍客葉不凡與唐嫣雪的愛情與命運,透過傳統偶戲、裝置藝術、音樂和視聲光效果的多元融合表演,用創新創意營造出生動的時空體驗。
據介紹,本劇採用類默劇的表現方式,減少傳統口白,並結合原創電影配樂,突顯布袋戲與劍俠戲的精髓。此外,劇場內同步實況擬音演奏,每一聲兵刃交鋒、風雨激蕩,皆由專業音效師即時製造,讓視覺與聽覺完美融合,再加上現代的聲光技術,將觀眾帶入沉浸式的表演情境。
劇中運用現代劇場精巧、靈活的布景設計,打造出融合現實、潛意識以及內在情緒的空間。為拉近與觀眾距離,本劇的偶師們將和戲偶一同穿梭在劇場的各個區域。觀眾也可以在劇場內自由穿越,甚至能成為角色過場的幫手,跟隨布袋戲偶一起翻山越嶺、闖蕩江湖,成為劇中的一部分。
作為將傳統布袋戲與當代劇場結合的嘗試,黃僑偉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把口白拿掉後,布袋戲之美的另外一部分,即動作與感覺就會被放大。這齣戲細膩演繹生、旦、凈、醜等角色身段,例如小旦開傘、吸睛的武打動作等,並打破舞臺限制,讓布袋戲展現其“小而美”卻又全方位的藝術形態。
布袋戲屬於中華傳統偶戲中傀儡戲的一種,起源於17世紀的福建,在閩南和潮汕地區廣為流傳,後來傳入台灣地區,並衍生出具有濃厚特色的藝術形象和表演模式。
相關新聞
- 2025-07-21“達布阿諧”舞動薩普雪山
- 2025-07-03澳門公佈新一批建議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的12個項目
- 2025-07-02甜度拉滿!兩岸青年攜手繪“糖詩”
- 2025-06-27琉璃鳳冠成藝術展“頂流” 這屆年輕人的潮流有點酷→
新聞推薦
- 海關保障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 50余批次人員物資順利通關2025-10-14
- “打,奉陪到底;談,大門敞開” 商務部回應美宣佈對華加徵關稅2025-10-14
- 《沉默的榮耀》熱播兩岸:以歷史之光映照“台獨”逆流的荒誕2025-10-14
- 台灣花蓮救災工作主要靠志願者?賴當局被批執政無能2025-10-14
- 《開閩世家閩臺源流志》第二期在福州發佈2025-10-14
- 忠實還原故宮30余件館藏文物 視障讀者觸摸系列出版物在京發佈2025-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