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越古今 草原蘊蒼茫

絲路越古今 草原蘊蒼茫

 

遼代綾錦緣刺繡皮囊。中國絲綢博物館供圖

 

絲路越古今 草原蘊蒼茫

 

戰國時期虎馬咬鬥紋金飾牌。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絲路越古今 草原蘊蒼茫

 

遼代墨綠色帶把蓮花紋玻璃杯。中國絲綢博物館供圖

 

絲路越古今 草原蘊蒼茫

 

遼代水晶鼠。赤峰博物院供圖

 

絲路越古今 草原蘊蒼茫

 

遼代折肩孝子圖鎏金鏨花銀壺。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廣袤的歐亞草原上,自史前時期就存在著一條文化交流大通道,至後世發展為“草原絲綢之路”。跨越千年,草原的風吹到了江南,一件件珍貴文物跋山涉水來到“絲綢之府”,講述著波瀾壯闊的草原絲路傳奇。

 

近日,由國家文物局、浙江省人民政府主辦的“2025絲綢之路周”活動在位於浙江杭州的中國絲綢博物館開幕。本屆“絲綢之路周”主題為“絲連古今 路通山海”,特邀巴西為主賓國,內蒙古自治區為主賓省(區),通過展覽、學術研討、人文交流等形式,推動文明互鑒與文化交融,續寫新時代的絲路故事。

 

勾勒草原絲路宏闊圖景

 

橫亙歐亞,北引瀚海。草原絲綢之路,是經草原溝通歐亞大陸的最北通道,向西連接中亞與歐洲,向東南通往中原地區,既是多元文明交匯之橋,也是民族遷徙往來之途。

 

“2025絲綢之路周”聚焦草原絲綢之路,推出主題大展“碧色萬里——10—12世紀的草原絲綢之路”。

 

“過去我們更多地關注沙漠—綠洲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今年的展覽將目光轉向草原遊牧民族,通過他們的歷史足跡,展現遊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相互交融、共同發展的壯麗篇章。”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季曉芬説。

 

本次展覽分為“草原絲綢之路的緣起”“遊牧農耕民族的印記”“華夏多元文明的交融”“草原絲綢之路的延伸”4個單元,匯聚15家文博單位的200余件精美文物,涵蓋遼上京遺址、遼中京遺址、耶律羽之墓、陳國公主墓等重要考古發現,其中一級文物60余件。

 

步入序廳,碧綠色主題展板上,身著契丹服飾的人牽馬駕車,馳騁草原。“這些人物形象都來自遼代壁畫。”本次展覽策展人、中國絲綢博物館陳列保管部主任陳百超介紹,“萬里草原非常開闊,我們在展陳設計上也盡可能帶給觀眾一種宏闊大氣的視覺感受。”

 

展覽中第一件文物是來自內蒙古巴林右旗博物館的黃玉蠶,距今約6500年—5000年。這是紅山文化先民倣照蠶蛹的形態特徵製作的,其頭端扁平,尾端尖圓,蠶首用兩條細陰線勾勒出一雙大圓眼。頸部背面飾4道凸棱紋,腹下無紋飾。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養蠶、繅絲的國家,以“絲國”聞名於世。玉蠶體現了先民們崇蠶用蠶、以玉為尊的習俗,是中華玉文化、蠶桑文化演進的實物佐證。

 

一件件有著動物造型或紋飾的青銅器引人注目,它們被稱為北方草原係青銅器,或稱鄂爾多斯青銅器。先秦至兩漢時期,內蒙古鄂爾多斯地區及周邊出現了大量這樣的器物。專家認為,以動物紋為特徵的青銅文化源自歐亞草原上的遊牧民族,沿著草原交流通道傳入中國北方。

 

鄂爾多斯出土的戰國時期佇立驢形青銅桿頭飾造型別致,它是北方遊牧民族使用的車馬器。各式馬具是鄂爾多斯青銅器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最有特點的是以圓雕立體動物為裝飾的桿頭飾、車轅飾等,動物種類有馬、驢、虎等,造型生動活潑。

 

以動物為造型或紋飾的帶扣、飾牌、飾件等十分常見,絕大部分為腰帶飾,是北方草原民族廣泛使用、標明身份地位的最重要的飾品。

 

獨立展櫃裏,戰國時期虎馬咬鬥紋金飾牌吸引許多觀眾拍照。它出土于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察哈爾右翼前旗白家灣窖藏,是國家一級文物。飾牌整體呈長方形,採用淺浮雕工藝製成,周邊飾以雙層繩紋邊框。框內刻畫了極具張力的虎馬搏鬥場景,虎頭威猛,虎爪粗壯,馬在虎爪下用力掙扎。飾牌圖案為軸對稱佈局,背面裝飾粗麻布紋並設有雙鈕,體現了高超的金屬鑄造工藝。從造型、規格判斷,這件金飾牌應為部落首領或貴族所用,是身份與權力的象徵。

 

展現多元文明交融結晶

 

“契丹家住雲沙中,耆車如水馬若龍。春來草色一萬里,芍藥牡丹相間紅。”契丹是發源於中國東北地區的遊牧民族,過著“車馬為家,逐水草而居”的生活。西元916年,耶律阿保機統一契丹各部,建立了雄踞北方的遼政權。

 

遼代是草原絲綢之路發展的重要時期,打破了以長城為界的傳統農牧分隔格局,創新性地建立五京制度,五京成為絲路貿易往來、文化交流的樞紐。

 

展櫃中,九疊篆契丹大字銘文直鈕方銅印為觀眾揭開了契丹文字的神秘面紗,盤龍紋銅鏡展現了草原民族豪邁奔放的生命力。巴林右旗慶州釋迦佛舍利塔出土的兩件絲織品——紅羅繡竹梅蓮石蜂蝶聯珠紋巾、藍羅繡梅花蜂蝶卷草紋巾,反映了契丹人對中原文化的吸收與創新,是研究遼代絲織工藝與審美趣味的珍貴實物。

 

中國絲綢博物館藏遼代綾錦緣刺繡皮囊造型精巧,其圖案紋樣記錄了契丹貴族的春捺缽傳統,具有極高的文化藝術價值。

 

一組不同時期的雞冠壺,展現了這一遼代特有陶瓷器型的演變。雞冠壺源於契丹工匠對皮質容器的仿製,因頂部形似雞冠而得名。綠釉刻皮球花雞冠壺壺身渾圓飽滿,直口設計配以半圓形提耳和方形穿孔。“這件雞冠壺保留了遊牧民族皮囊容器的原始特徵,是研究遼代民族融合與工藝發展的重要實物資料。”陳百超介紹,早期雞冠壺適於穿係攜帶,後期逐漸發展為提梁式樣,並出現高圈足,適合室內陳設。這種既延續傳統又勇於創新的制瓷理念,充分展現了契丹人在吸收中原制瓷技術的同時,堅守本民族審美特質的文化智慧。展櫃旁的互動區陳列了3D列印的雞冠壺,觀眾可親手觸摸。

 

去年“絲綢之路周”主題大展上,來自陜西歷史博物館的唐代鴛鴦蓮瓣紋金碗吸引了許多觀眾拍照打卡。今年展出的遼代花式口金碗同樣成為“明星展品”。其造型典雅,採用五曲花式口設計,外腹裝飾5組對稱佈局的紋飾,盛開的蓮花上方有一對展翅相對的鴻雁,四週環繞闊葉團花紋,構成一幅生機盎然的畫卷。據介紹,這件精美的金器出土于內蒙古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耶律羽之墓。耶律羽之是遼代開國元勳,其墓葬中的文物為研究遼代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提供了重要資料。

 

折肩孝子圖鎏金鏨花銀壺也出自耶律羽之墓。其器型有著鮮明的北方遊牧民族特色,而壺上篆刻的郭巨埋兒、臥冰求魚等8組孝子故事則是中原漢文化常見的題材,反映了契丹貴族階層深受儒家孝道文化影響。

 

10—12世紀是宋遼夏金多元文明交融碰撞的時期,草原絲路奏響了輝煌樂章,異域瑰寶跨越山海而來。晶瑩剔透的圓雕水晶鼠,色澤艷麗的瑪瑙碗,帶有神秘氣息的龜形飾金戒指……這些文物見證了草原絲綢之路上物質與文化交流的繁榮。

 

駙馬琥珀瓔珞出土于內蒙古通遼市奈曼旗陳國公主與駙馬合葬墓中,其琥珀原料來自波羅的海沿岸,通過草原絲綢之路傳到中國北方。外圈一組瓔珞帶中雕刻出蟠龍、荷葉、對鳥等紋飾,具有明顯的中原文化特色。

 

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多倫縣小王力溝遼貴妃墓出土的墨綠色帶把蓮花紋玻璃杯工藝精湛,外形好似現代人常用的馬克杯。它屬於鈉鈣玻璃器,産自西亞地區,是遼代貴族喜愛的舶來品。

 

在“草原絲路的延伸”單元,內蒙古出土的銀釦青瓷執壺、纏枝菊花紋青瓷盤與浙江出土的越窯青瓷執壺、青瓷摩羯魚形器並列展出。

 

“吳越與遼交往密切,有大量的文獻記載和出土實物印證。通過絲綢之路貿易往來,遼地出現了吳越地區盛産的秘色瓷,浙江也出現了雞冠壺等遼地特色瓷器器型,生動呈現了遼文化與吳越文化的交融之態。”陳百超説。

 

線上線下共享文化大餐

 

在“碧色萬里——10—12世紀的草原絲綢之路”開展的同時,“薈萃:多元融合的巴西攝影展”也亮相中國絲綢博物館。該展精選巴西攝影師克勞迪婭·豐塔納的34件攝影作品,呈現巴西不同季節的城市風景。

 

今年“絲綢之路周”期間,精彩紛呈的絲路文化大餐于線上線下陸續推出。中國絲綢博物館舉辦“絲路講堂”系列講座,聯合絲路沿線文博機構接力開展“遺産點亮絲路”直播、“百館百物”短視頻和絲路文物海報展示等線上聯動活動,並推出絲路主題工坊、2025絲路紋樣填彩、絲路文化進校園和“小小商人闖絲路”研學等線下社教活動。此外,還舉辦了“守護絲路文明:博物館對話文化遺産”等高層次學術交流活動。

 

作為“2025絲綢之路周”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賓國巴西的活動將於今年11月初開展。中國絲綢博物館和巴西移民博物館將在巴西聖保羅市共同舉辦“絲係山海——從桑蠶之府到桑巴之國”展覽,計劃展出122件(組)文物和當代絲綢藝術品,展現中國絲綢文化魅力。該展覽入選首批國家文物局“文明橋梁計劃——文物出境展覽精品”儲備項目。中國絲綢博物館還將與巴西巴拉那省伊瓜蘇市政府合作共建“國絲海外展廳”,舉辦“絲路綺粲:中國絲綢藝術展”。這將是“國絲環球展櫃”系列巡展的第九站,向巴西觀眾講述絲綢之路的精彩故事。

標簽:一帶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