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媒:大陸機器人在奔跑,台灣在罷免中迷航
編輯: 王瑞穎 | 時間: 2025-08-28 12:23:47 | 來源: 參考消息網 |
參考消息網8月28日報道台灣中天新聞網8月26日刊登題為《大陸機器人在奔跑 台灣在罷免中自殘》的文章,作者為台灣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蔡鎤銘。
文章説,8月,大陸在北京舉辦了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運動會,來自16個國家和地區的逾500部人形機器人參賽,展現人工智能與機械工程的最新成果。這場運動會不僅是技術展示,更是教育改革、公共參與和敘事策略的綜合體現。
同一時期,台灣則陷入另一場截然不同的“運動”:由綠營支持的罷團,針對國民黨31位民代與民眾黨籍新竹市長髮動“大罷免”。最終結果則是全數罷免失敗。一場原本標榜“民主自救”的行動,最終演變為社會對立與制度濫用的警訊。
在北京的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中,來自大陸高校等的學生團隊,結合機械、人工智能、感知系統與美學設計,讓機器人不只是跑得快,更能跑得準、跑得美。這場運動會不只是技術競賽,更是教育改革的縮影。大陸透過此活動,顯示其教育體系正從知識灌輸轉向技術實踐,鼓勵學生在真實場景中解決問題、協作創新。
與此同時,在報道機器人運動會的過程中,大陸媒體也展現出成熟的敘事技術。它們不僅報道比賽結果,更構建起科技敘事,形成多層次、可感知的“未來圖像”。科技不再是精英專利,而是全民參與的場域。
反觀台灣的“大罷免”行動,則顯示出情緒動員與意識形態操作的極限。罷免理由多半空泛,卻大量使用“抹紅”手法,將複雜政策簡化為忠誠測驗,導致公共討論空洞化。其媒體敘事更顯得粗糙單向,報道多半停留在情緒煽動與立場對立,充斥著“怒吼”“下架”等字眼,使整場運動淪為表演與情緒宣泄。這種話語空間的貧乏,不僅削弱民主深度,也讓年輕世代失去參與公共事務的真正入口。
文章認為,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背後,是大陸教育體系的深層轉向:從考試導向走向問題導向,從知識灌輸走向技術實踐,從個人競爭走向團隊協作。
台灣的教育改革雖有進展,卻未能真正進入價值與實踐核心。“大罷免”更顯示出年輕人對制度的陌生、對議題的簡單化、對責任的逃避。當政治參與被簡化為情緒表態與立場宣示,而非制度理解與公共協商,民主的根基便逐漸鬆動。
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是一場技術盛宴,顯示出年輕世代如何透過技術實踐、跨領域協作與公共參與,成為未來社會的建構者。而台灣的“大罷免”行動,卻揭示了年輕人如何在情緒與意識形態中迷航,失去對制度與現實的理解。
當一群青年在北京讓機器人奔跑,展現技術與協作的力量;另一群青年在台灣卻被捲入情緒與標簽的漩渦,將心力耗費在無效罷免上,這折射出兩種截然不同的培養路徑。
文章總結道,奔跑的機器人不會思考,但讓它奔跑的年輕人正在思考。迷航的罷免行動雖打著“民主”之名,卻暴露出敘事的貧乏與制度的誤用。
相關新聞
- 2025-08-27臺網紅分析“大罷免”失敗原因吸引近150萬人觀看 網友大讚説中心聲
- 2025-08-27罷免兩連敗,“台獨”大翻車!“鴨蛋領導人”賴清德臉都綠了
- 2025-08-26民進黨“大罷免”劃上休止符,耗資16億的政治鬧劇宣告破産!
新聞推薦
- 中美雙方將在西班牙會談 討論美單邊關稅措施、TikTok等問題2025-09-12
- 外交部:“台獨”是死路一條2025-09-12
- 第十二批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迎回儀式在瀋陽舉行2025-09-12
- 國際銳評丨菲方所謂“抗議”恰恰證明中方對黃岩島生態保護合理合法2025-09-12
- 國際銳評丨投資未來!外資説要在中國做“長跑者”2025-09-12
- 2025“遼臺視界 鏡啟未來”兩岸媒體青年交流座談會在瀋陽舉行2025-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