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衛星星座已具規模 “雲遙一號”系列衛星預計明年底前發射90顆
| 編輯: 王瑞穎 | 時間: 2025-09-08 11:32:13 | 來源: 央視新聞客戶端 | 
5日19時39分,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使用谷神星一號(遙十五)運載火箭,成功將雲遙一號27星和愛神星留軌試驗平臺發射升空,目前,衛星和試驗平臺順利進入預定軌道。“雲遙一號”系列衛星預計在2026年底前完成發射90顆,形成全球組網星座。
“雲遙一號”27星是一顆科學實驗衛星,搭載了接收全球導航衛星系統信號反演大氣參數的遙感設備等,將開展在軌技術驗證與業務化應用示範,為大氣探測等領域提供數據支撐。該系列衛星預計在2026年底前完成發射90顆,形成全球組網星座,截至本次發射前,已有46顆衛星在軌運行。

天津雲遙宇航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師哈琳:衛星發射完成之後,首先按照流程,會進行衛星平臺和載荷的在軌測試,數據品質評估合格之後,會推送給中國氣象局綜合觀測系統,也會同時推送給一些其他用戶進行相關應用。
加快促進商業氣象小衛星發展應用
記者從中國氣象局獲悉,為推動商業氣象小衛星的有序發展和深度應用,氣象部門推出一系列務實舉措,推動商業氣象小衛星在氣象防災減災、天氣預報預警等發揮重要作用。
日前,中國氣象局印發《關於促進商業氣象小衛星發展與應用的指導意見》,旨在以氣象業務需求引導商業氣象小衛星發展,以科技創新為驅動,構建以風雲氣象衛星為主、商業氣象小衛星為輔的天基氣象觀測體系,促進衛星遙感數據在氣象領域的融合應用。

中國氣象局綜合觀測司賈志宏:經過50餘年的發展,中國已經發射了兩代四型21顆風雲氣象衛星,目前8顆在軌運行,整體實力達到國際先進水準,在氣象防災減災、天氣預報預警、應對氣候變化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為全球133個國家和地區提供服務,已成為氣象業務的重要支柱和氣象現代化的重要標誌。

隨著極端天氣近年來的頻發、重發,氣象防災減災、天氣預報預警對氣象衛星監測的要求持續提高。商業氣象小衛星以其“小、快、靈”的特點,可輔助風雲氣象衛星開展掩星等要素的探測,作為風雲衛星觀測能力的補充。
除了我們國家,在國際上,商業氣象小衛星也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涵蓋掩星探測、微波探測、光學探測和主動雷達等多種類型小衛星。歐美多國均出臺了相應政策法案,推動全球氣象衛星數據充分共享和利用。

中國氣象局綜合觀測司賈志宏:中國氣象局一直秉承開放合作共贏理念,用氣象業務需求牽引推動商業氣象小衛星有序發展,建立了小衛星數據試用、評估、業務準入、推廣應用的全鏈條管理流程,發佈了商業氣象小衛星數據載荷發展建議,並向國際氣象界宣傳推廣小衛星數據産品。
小衛星星座已具規模 提升精密監測能力
在氣象領域,商業氣象小衛星具有研製週期短、成本低、發射方式靈活等特點,可通過星座組網提高單項要素的觀測時空解析度,配合“風雲”系列氣象衛星,提升氣象精密監測能力。
中國目前以天目、雲遙為代表的商業氣象小衛星星座已初具規模。為推動商業氣象小衛星應用,中國氣象局成立了掩星氣象探測數據應用工作專班,推進掩星氣象探測數據在數值天氣預報、颱風監測預報等方面的應用。掩星,在大氣觀測領域,是指地球在全球定位導航系統的導航衛星和低軌衛星之間産生的遮掩現象,它與天文學中的掩星現象類似,因此把涉及“衛星-地面-衛星”的大氣觀測技術稱為掩星氣象探測技術。去年底,“天目一號”星座23顆衛星及“雲遙一號”系列12顆衛星進入中國氣象局綜合氣象觀測系統並實現業務運行,每日可向中國氣象局提供4.5萬條掩星廓線産品。

風雲極軌衛星地面應用系統副總指揮 徐娜:商業氣象小衛星有效補充了風雲氣象衛星在掩星探測方面的時空解析度。這些掩星大氣廓線産品通過中國氣象局氣象大數據雲平臺“天擎”,與風雲氣象衛星數據産品一同進行質檢評估,並進入觀測、預報等各項子業務系統,可應用於數值預報、天氣實況等業務,併為氣候變化提供支撐。
相關新聞
- 2025-08-28手機、汽車直連衛星 專家詳解未來“天地融合”新亮點
 - 2025-08-26中國成功發射衛星互聯網低軌衛星
 - 2025-07-29雙曲線一號遙十運載火箭發射成功
 - 2025-09-05“首次”“首創”不斷 中國科學探索領域捷報頻傳
 
新聞推薦
- “全球視野下的中國抗戰”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京開幕2025-11-03
 - 事關港澳臺人員往來、過境免簽口岸擴容等 10項重磅政策發佈2025-11-03
 - 電子商務,全球“聯動”2025-11-03
 - 全國台灣研究會2025學術年會在安徽開幕2025-11-03
 - 從春到秋 蘇超流量、銷量、能量的三重交響2025-11-03
 - 臺軍“中正堂”更名為“忠誠堂” 3萬網友投票九成反對2025-11-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