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世界工廠”到“世界腦廠”,中國積蓄髮展新動能

最近,一則消息引發廣泛關注:中國成功研發出可彎折2萬次的柔性電池,在固態鋰電池領域實現新突破。

 

當我們為中國的創新實力歡欣鼓舞時,一場發展動能的深刻轉變正在悄然上演。

 

曾幾何時,“中國製造”的標簽遍佈全球。中國憑藉龐大的勞動力群體和無可比擬的成本優勢,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製造業增加值連續15年位居全球第一。

 

然而,當我們邁入以人工智能、生物科技、新能源等為主導的新時代,中國的核心競爭力正從依靠勞動力的規模優勢,轉向依靠腦力勞動者的創新優勢。

 

這是從人口紅利到人才紅利,尤其是工程師紅利的重大跨越,也是中國從“世界工廠”邁向“世界腦廠”的核心動力。

 

“世界腦廠”的根基在於中國龐大的人才儲備。

 

這些年,中國構建起完善的工程科技人才培養與創新環境。教育部早在2010年就啟動了“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為人才成長搭建制度框架。

 

如今,中國擁有全球規模最大的研發人員隊伍,人力資源總量、科技人力資源總量、研發人員總量均居世界第一;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專業畢業生每年超過500萬,持續保持全球領先。

 

另據國際智庫此前統計,中國高校培養的頂尖人工智能(AI)研究人員在全球佔比排名世界第一。

 

這支規模宏大、素質優良的工程科技人才隊伍,為“世界腦廠”提供了充足的“智力燃料”。

 

一方面,在高強度的科技投入下,他們産出了豐碩的創新成果。

 

2024年,中國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超過3.6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高水準國際期刊論文數量和國際專利申請量連續5年位居世界第一。

 

2025年,中國在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中首次躍升至第10位,在全球中等收入經濟體中保持領先;百強創新集群數量位列全球第一。

 

另一方面,他們將創新成果轉化為産業發展的動力。

 

中國工業擁有41個大類、207個中類、666個小類,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産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

 

這種全産業鏈優勢為工程師們提供了廣闊的技術應用場景。從傳統産業的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改造,到人工智能、機器人、生物醫藥等新産業新動能的培育,工程師的腦力成果能夠迅速在産業中得到轉化。

 

與隨著年齡增長而衰退的體力不同,腦力會隨著經驗的積累成為可持續、可增值的資産,為中國科技創新和産業升級提供源源不斷的“燃料”。

 

這份人才紅利,並非中國獨自享有。此前,中國在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光伏組件等領域形成的技術優勢,吸引了跨國企業主動開展技術合作,真正實現了中國技術、世界共享。

 

從“世界工廠”到“世界腦廠”,這並非簡單的標簽更換,而是由數以萬計的優秀工程師和科研人員推動的製造業革命。

 

對於世界而言,一個依靠“腦力”創新的中國,帶來的不再是廉價商品,而是高附加值産品、突破性技術,以及為世界科技發展貢獻的中國智慧。

 

(“三里河”工作室)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