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建院百年乾隆花園首秀 探園有何門道?
編輯: 王瑞穎 | 時間: 2025-10-10 10:45:35 | 來源: 央視新聞客戶端 |
今年是故宮博物院建院100週年,一直未曾開放的寧壽宮花園也就是乾隆花園,也迎來了首秀。乾隆花園被稱為紫禁城裏最豪華的花園,百年來一直蒙著一層神秘的面紗。探訪這座豪華的皇家園林都有哪些門道?它是如何精妙佈局的?運用了哪些“獨一無二”的絕世工藝?
據了解,乾隆花園共有四進院落,此次開放的區域是乾隆花園的第一和第二進院落。
第一進院落以精巧的佈局,充分融合江南園林的靈秀,堆疊的假山、充滿文人雅韻的禊賞亭;古樸內斂又不失大氣的古華軒,以小中見大的獨特視角,讓人遊歷于古木蔥蘢之中,切身感受中國古典園林“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審美意境。
走進第二進院,風格瞬間轉換,樸素規整的形制顯得尤為獨特。
乾隆花園第二進院有何特殊之處?
乾隆花園第二進院如今華麗轉身成為現代化展廳,講述了這座花園背後怎樣的故事?
步入乾隆花園的第二進院,一種不同於其他院落的安定與規整撲面而來。專家介紹,這種酷似民間四合院的佈局,恰恰是乾隆皇帝的刻意為之,是他為自己規劃的退休生活中的一方寧靜天地,“乾隆皇帝特地把這個二進院的正殿題名為‘遂初堂’,就是符合他的初心的這麼一個地方。”
遺憾的是,這座院落乾隆時期的原狀沒能保存下來。光緒年間的一次大修,使這裡失去了最初的內部陳設。
故宮博物院古建部副研究館員 劉夢雨:我們沒有辦法把第二進院完全恢復成乾隆時期的原狀,因為保存下來的東西、資料都不夠去做一個完全的復原。所以這次的修繕工程中,採用這樣一個思路,把第二進院的三座建築改造成一個展廳,用這樣一個小型的展覽來向觀眾講述乾隆花園的歷史,以及今天的保護工作者對它所做的修復和保護工作。
皇家園林如何精妙佈局?
如何讓普通觀眾讀懂一座皇家園林的營造歷史?這座豪華的皇家園林是如何精妙佈局的?乾隆花園二進院的展廳通過現代科技與傳統工藝的結合,將複雜的建築史轉化為一場引人入勝的視覺盛宴。
在西配殿“倦勤隱趣”展廳,一幅動畫長卷徐徐展開,生動呈現乾隆花園從設計、備料到施工、裝飾的全過程。據介紹,長卷是特別邀請當代藝術家模倣清代院體繪畫的風格繪畫而成,每一處畫面都有考證有依據,比較忠實地還原了清中期土木營建的場景。
長卷中特別呈現了江南地區為乾隆花園定制內檐裝修的場景。那些精美的構件,正是通過大運河的水路,從揚州等地一路運送至京城。而另一部分則由內務府造辦處的頂尖匠人製作完成,其中就包括著名的倦勤齋藤蘿天頂畫的繪製過程。
而在正殿“遂初堂”內,一座按比例復原的乾隆花園全景“燙樣”模型,則讓整座園林的精妙佈局一覽無余。
“第一進院是非常精美的山水庭園;第二進院,揚了之後稍微抑一下;第三進院,可以看到假山的造型非常驚人;第四進院,是整個花園的收束和高潮,它的主體建築是符望閣和倦勤齋。”故宮博物院古建部副研究館員劉夢雨介紹。
乾隆花園有哪些絕世工藝?
據了解, 乾隆花園的內檐裝修,集成了眾多精美絕倫卻瀕臨失傳的傳統手工藝。乾隆花園都有哪些“獨一無二”絕世工藝?在漫長的修復工程中,如何復原這些“獨一無二”的絕世工藝?去東配殿的展廳了解一下↓
故宮博物院古建部副研究館員劉夢雨介紹,乾隆花園的一大特色是,它使用了很多此前從來沒有人會用在建築上的工藝,比如螺鈿、點螺、雙面繡、竹黃貼雕、竹絲鑲嵌……乾隆皇帝創造性地把這些工藝運用到了建築裝飾上面,這給修復帶來很大的挑戰,修復團隊必須要用原來的材料和工藝去做修復和複製。
展覽中呈現的每一種工藝,背後都有一段尋訪與探索的故事。據介紹,雙面繡是當初送到蘇州定制的,所以現在也是到蘇州請當代的非遺傳承人、工藝美術大師來做修復;竹黃貼雕和竹絲鑲嵌,則是去浙江東陽專門找了竹編的老師傅復原這個工藝。
最令人驚嘆的,莫過於對“漆紗”工藝的復原。修復團隊通過科學分析與無數次試驗,才最終讓這項沉睡了百年的絕技重現人間。
故宮博物院古建部副研究館員 劉夢雨:“漆紗”是一個我們從來沒有見過的,僅僅存在於乾隆花園裏面的獨一無二的工藝,現存實物裏面只有這一件。它的步驟多達20多層,非常複雜,一層一層把這個圖案做出凸凹不一,陽光打過來在室內的效果非常美麗。
墻壁上的“歷史殘跡”裏藏了哪些信息?
在文物修復中,有時最珍貴的發現,恰恰是那些無法被復原的“歷史殘跡”。在乾隆花園的修繕過程中,工作人員在一面看似普通的墻壁上,揭開了一段層層疊疊、跨越近三百年的歷史,墻壁上的“歷史殘跡”裏藏了哪些信息?
故事發生在一面原本被後世裱糊層層覆蓋的墻壁上。當修復人員小心翼翼地揭開最外層的糊紙,歲月的層次也隨之顯現。就在最底層,一個意想不到的驚喜正在等待著他們。
“最底下居然還殘留著一點乾隆時期的通景畫。因為檔案記載,這面墻在乾隆時期是有整張的通景畫的,在邊邊角角的地方還能看到一點點的殘片。”劉夢雨介紹。
這些斑駁的殘片,是極為珍貴的歷史信息。它不僅證實了檔案記載的準確性,更承載了無法複製的歲月痕跡。
故宮博物院古建部副研究館員 劉夢雨:這就是一個非常珍貴的歷史信息,所以我們就決定把整面墻原狀保存下來,不做擾動,並且用投影多媒體的方式跟觀眾講解這個通景畫殘片所承載的歷史信息,講解這個通景畫的製作工藝和歷代修繕經過。
此處的原狀展示,讓觀眾得以窺見文物修復工作的真實起點。當我們驚嘆于倦勤齋等處那些修復如初、精美絕倫的通景畫時,很難想像,它們的修復,都是從眼前這種破碎斑駁的狀態開始的。
相關新聞
- 2025-09-29“百年守護——從紫禁城到故宮博物院”展在午門展出
- 2025-07-09故宮博物院青少網站英文版、繁體版上線
- 2025-05-22故宮百年郵票發佈儀式及文創展在聯合國總部舉行
新聞推薦
- 黃陂臺胞32年跨海接力助學,資助300余萬元惠及2600名家鄉學子2025-10-17
- 2025海峽兩岸社團交流節在京啟動2025-10-17
- 連續15年全球第一!大國製造凸顯硬核實力2025-10-17
- “仁風景從——故宮博物院藏捐獻文物展”開展2025-10-17
- 米蘭冬奧會公佈開幕式主題2025-10-17
- 歌曲《沒出息》在兩岸爆紅 ,國臺辦表示:樂見這樣自然、有趣、快樂的兩岸民間互動交流2025-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