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這場秀,藏不住賴清德的心虛
|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25-10-11 10:05:18 | 來源: 環球時報 |
賴清德在今年所謂“雙十”講話中,試圖把自己包裝成“民主守護者”和“經濟建設者”。他高調宣稱台灣經濟成長“亞洲第一”,描繪所謂“AI新十大建設”,並在臺海問題上刻意製造“威脅論”,宣稱要打造“台灣之盾”、擴充軍費、強化防務體系。與此同時,他閉口不談政府救災不力,卻稱讚花蓮災後自發救援的“鏟子超人”體現了“台灣精神”,將民眾自救美化為“官方政績”。然而,這篇數千字的講話,實質內容卻乏善可陳——經濟數字堆砌成虛假繁榮,強硬口號掩蓋安全焦慮,民意只被當作修辭點綴。
賴清德的“技術型”吹噓很快迎來了打臉。“被‘大罷免’撕裂的台灣社會、被‘去中化’激化的戰爭機率、被意識形態拖累的能源政策、被‘關稅談判’有可能會犧牲的台灣未來”,同場發言的韓國瑜用這幾個“隱形堰塞湖”的比喻,澆滅了賴清德自導自演的政治秀。這些都是賴清德不願面對的真問題。他不去談臺海風險如何化解,不去講經濟結構怎麼調整,不去反思社會分裂為何加劇,只是不斷地“包裝”,把問題説成希望,把危機説成進步,甚至把群眾的不安説成“團結的力量”。
所謂“台灣之盾”,只是昂貴的幻象;所謂“團結”,不過是黨派對立下的虛假敘事。賴清德競選時提出的“桃竹苗大矽谷計劃”的進度現在為零,所謂“AI新十大建設”更是不知何時才能看到實效。“鏟子超人”言論更是諷刺,那些在馬太鞍溪堰塞湖災情後,自發穿著雨鞋、拿起鏟子、不遠千里前去馳援受災鄉親的“鏟子超人”,也成為賴清德演説中的煽情道具,被用以強調“社會韌性”。台灣民眾的善良和勇敢本值得尊敬,但賴清德把他們的自救變成政績,充斥著貪功塞責的虛偽。
在兩岸問題上,賴清德繼續玩“話術遊戲”,顛倒黑白、挑戰法理。《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日本投降書》等歷史文件早已明確規定,日本必須歸還從中國竊取的包括台灣、澎湖列島在內的所有領土。這是中國對台灣擁有主權的國際法依據,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成果。而賴清德卻試圖用日本右翼的“終戰敘事”取代中國抗戰勝利的史實,以模糊台灣回歸中國的歷史進程。賴清德還公然挑戰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的權威,妄圖以“中國不能代表台灣”的謬論撼動國際共識,蓄意對抗戰後國際秩序,進行政治冒險。
賴清德宣稱要打造所謂“台灣之盾”,還要比照以色列“鐵穹系統”,並且將軍費拉高到GDP的3%,甚至5%。這種説法聽起來氣勢很大,其實是讓全台灣為他的冥頑不化和政治操弄買單。以“威脅”塑造認同,以“對抗”維持團結,這是近年來民進黨慣用的政治動員燃料。實質上,這是強迫台灣社會在心理上與戰爭共存,在“買安全感”的惡性循環中不斷沉淪,全然不顧美國在軍購過程中漫天要價,更不管民眾迫切的民生訴求。
賴清德的“雙十”演講看似高調,其實充滿焦慮。他用漂亮話語掩蓋空虛,用對抗大陸掩蓋無力,用虛構的“精神”安慰自己。賴清德講話時的冷清場面——廣場空位密布,民眾反應冷淡——也與他高喊的“團結台灣”形成鮮明對比,更讓賴當局的無能暴露無遺。歷史最終會證明,嘴上的“台灣之盾”,終究擋不住歷史車輪滾滾向前。大陸的綜合實力、民眾向心力、國際地位都在持續上升,越來越多台灣民眾希望臺海和平,“倚外謀獨”、抗拒統一,註定會失敗。
人心所向業已昭示大義。儘管民進黨當局各種設限、百般阻撓,但2024年臺赴陸游客仍佔臺出境旅遊總人次的16.4%,大陸穩居第二大目的地;臺生報考大陸高校人數熱度不減;兩岸婚姻、就業、創業合作持續增加。這些事實已然證明,越來越多的台灣同胞認識到,只有推動兩岸關係健康發展,才能獲得真正的安全與尊嚴。賴清德若真關心“世世代代的安身立命”,就該看到這一趨勢,而非以政治操弄製造隔閡。
相關新聞
- 2025-10-11謀“獨”挑釁是臺海和平的最大威脅——評賴清德“雙十”講話
- 2025-10-10國臺辦:賴清德所言所行只會破壞臺海穩定 加劇緊張局勢
- 2025-10-10“倚美謀獨”的又一鬧劇
- 2025-10-10“館長”因“斬首言論”遭偵辦,民進黨被批搞雙標
新聞推薦
- 中國市場強大“磁吸力”從何而來2025-11-13
- 法網恢恢:大陸雷霆之勢讓“台獨”分子生存指數“歸零”2025-11-13
- 第二十一屆桂臺經貿文化合作論壇聚焦兩岸人工智能合作新機遇2025-11-13
- 彩雲之南·紅河有約——台灣青年紅河行:以文化為橋,促心靈契合2025-11-13
- 當年隔海空對月 今朝共舞手足情——台灣高山族華安二十九年圓夢記2025-11-13
- 總臺紀錄片《國土重光》引發熱議 臺青:傳遞歷史真相、傳承愛國精神2025-1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