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港人鄭鎮炎徒步一年重走長征路: 用腳步丈量信仰,見證山河巨變
編輯: 母曼曄 | 時間: 2025-10-22 17:08:26 | 來源: 中國日報網 |
2025年10月19日,74歲的香港同胞鄭鎮炎徒步抵達陜北吳起鎮,這一天,恰是中央紅軍長征勝利抵達此地90週年的紀念日。自2024年10月17日從江西于都啟程,他歷時整整一年,一步步走完這條漫漫征途,圓了心中積存多年的夢想。
鄭鎮炎與長征的緣分,始於1972年大學時代讀到的《紅星照耀中國》。書中描繪的延安時期那種樸素、民主而又團結的生活圖景,深深打動了他,也讓這位香港青年對祖國的民族情感愈發熾烈。"這十多年來,祖國發展日新月異,經濟飛速進步,社會治安也愈發良好,所以我就想通過徒步重走長征路,深入了解這片土地的今昔變遷。"
為完成這趟不平凡的旅程,鄭鎮炎做足了準備。他不僅研讀大量與長征相關的書籍,"對其中的人物、事件和戰鬥都相當熟悉",更希望以雙腳實地感受紅軍當年是如何跨越艱難險阻的。除了知識的積澱,體能與意志的錘鍊也未曾鬆懈。鄭鎮炎本就常年堅持跑馬拉松,為此行更特意增加了每週兩次的登山訓練。"平時鍛鍊很重要,身體是基礎,有了好的身體,才有堅強的意志和毅力去面對旅途中的困難。"徒步走完長征路,並非一時衝動,而是他醞釀了整整十年的心願。"一定要想清楚:能不能堅持到底?能不能習慣一個人的孤獨?如果對目標不夠堅定,就很容易放棄。"
沿途穿越贛粵湘桂及雲貴川甘8個省區,鄭鎮炎最直觀的感受是"天翻地覆"的變遷,尤其是基礎設施的巨變。"紅軍當年走過的貧困山區,如今路、水、電全都通了,和過去相比完全是兩個世界。"
更令他感懷的,是沿途陌生人不期而遇的溫暖。在廣西,一位苗族電工熱情邀請他回家共進晚餐。閒談間,電工提及自己曾不幸罹患鼻咽癌,幸有醫保政策扶持,八成醫療費用由政府報銷,每月還可領取低保補助,基本生活得以保障。如今他依靠一輛小貨車,穿梭于周邊村落販賣豬肉補貼家用,日子安穩而充實;在四川,一位少數民族店主留他住宿,指著自家100平方米的保障房欣然説道:"現在政策好,住得安心,日子越來越有奔頭。"
每天背負近15公斤的行囊徒步8到10小時,無論是酷暑還是嚴寒,他都一一挺過。"累的時候就想,紅軍當年缺衣少食還要行軍作戰,而我有民宿可住,有熱水洗澡,有熱飯可吃,這點苦算得了什麼?"
他堅持書寫日記,即便疲憊至極、夜半醒來,也要補錄當日的行程與感悟。"苦盡甘來終有時,一路向陽待花期!"這是他在漫漫長路上鼓舞自己的心聲。
他還會在日記中借紅軍長征的歷史自我激勵。"紅軍當年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下都能戰勝困難,我們如今條件好得多,更應該學習紅軍精神,勇敢面對一切。"
此外,他隨時在日記中記錄沿途所學。行走在黃土高原,他深入了解高原的綜合治理。"治理黃土高原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兼顧生態修復、經濟發展和社會民生,"他在日記中寫道,"中國通過數十年探索,形成了一套綜合治理模式,核心是'水土保持'與'可持續發展'。"
通過一路的細緻觀察與點滴記錄,鄭鎮炎感慨萬千,"特別是我們中華民族一百多年前總是被人欺負",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中國從長征時期"走到現在這一步,的的確確不容易"。
如今旅程圓滿結束,鄭鎮炎坦言自己"此生無憾"。他鼓勵年輕人多去了解長征,學習這段歷史,親自走一段長征路,體驗紅軍當年的生活,"這是世界的遺産,我們了解它,能學會堅韌,把握正確的方向"。
圖1:2025年10月19日,74歲的香港人鄭鎮炎徒步抵達陜北吳起鎮。(受訪者供圖)
圖2:鄭鎮炎在途中翻越雪山。(受訪者供圖)
圖3:鄭鎮炎徒步穿越泥濘的山路。(受訪者供圖)
圖4:鄭鎮炎抵達延安市近郊寶塔區井美窯洞民宿,在一家有窯洞的民宿落腳。(受訪者供圖)
(胡雨濛 馬靜娜)
新聞推薦
- 港珠澳大橋開通7週年 客流量超9300萬人次2025-10-23
- 韌性、活力、信心——海外人士解讀中國經濟“三季報”2025-10-23
- 共同銘記歷史 共襄民族復興——寫在台灣光復80週年之際2025-10-23
- 紀念台灣光復80週年研討會在台北舉行 與會者吁樹立正確史觀2025-10-23
- 兩岸觀察丨台灣問題由何而來?2025-10-23
- 臺青談台灣光復80週年:駁斥“台獨”史觀,守護中國人認同2025-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