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社評:世界對四中全會的高關注,説明一個事實
編輯: 母曼曄 | 時間: 2025-10-22 15:52:27 | 來源: 環球時報 |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的召開,不僅是中國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吸引了全球目光。從國際主流媒體的報道看,關注焦點集中在“高品質發展”“新質生産力”“經濟規劃”“改革”“治理”等關鍵詞上。在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的關鍵時刻,國際社會對這次全會的關注度之高,本身就説明瞭一個事實:今天的中國已深度嵌入全球體系,黨和國家的每一項重大決策,都具有世界意義。這種高度聚焦的背後,是對中國未來走向的深切期待。
這種期待建立在中國通過五年規劃接續創造的發展奇跡上。“十四五”時期,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保持在30%左右,這意味著當主要經濟體面臨滯脹風險時,中國經濟的穩健運行、結構的持續優化,為全球經濟復蘇提供了堅實的支撐和不可或缺的動力源。同時,中國在基礎研究、應用技術、産業升級等方面的創新創造力已躋身世界頂尖水準,特別是在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航天探索等領域取得突破,成為全球創新版圖中最活躍的源頭之一。俄新社認為,中國這麼大的體量和增量,在經受各種風險挑戰的衝擊下,還能保持這樣的增速,在經濟發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路透社指出,中國“十四五”時期的經濟社會取得了不起的發展成就,主要集中在經濟發展、創新驅動、民生福祉以及綠色發展等關鍵領域。
這種貢獻的底氣,來自中國獨特的高效能治理和高水準開放。中國的高效能治理體系,不僅在推進脫貧攻堅、應對公共衛生危機、實現社會長治久安等方面展現出強大的動員和組織協調能力,更重要的是,它為經濟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穩定預期和清晰規劃。高水準開放則意味著,今天的中國是開放包容、擁抱世界、與世界深度融為一體的中國。中國不斷縮減外資準入負面清單、優化營商環境、積極推進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對接,用實際行動證明了堅定實行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致力於構建一個更加開放共贏的合作格局。這種開放和治理的紅利,正轉化為全球企業和民眾共享的機遇。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讓中國頂住了壓力、經受住了考驗,也産生了強大的國際帶動效應。以人民為中心不僅是中國共産黨對本國人民的莊嚴承諾,指導著從民生福祉到社會公平的各項國內政策,更蘊含著深刻的國際意義。一個將人民放在首位、致力於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十幾億人口的大國,其成功本身就是對全球發展模式的巨大貢獻。中國提出的四大全球倡議,正是“以人民為中心”理念在國際舞臺上的延伸,旨在維護國際公平正義,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國際社會關注全會,很大程度上是關注中國如何通過制度設計,將這一理念轉化為推動世界和平發展、共同繁榮的具體行動。
我們也看到,國際上總有聲音對中國的發展進行“唱衰”或惡意揣測,但事實勝於雄辯。國際社會對四中全會關注的本質原因,是因為中國越來越重要。中國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中國正在不斷為世界做出重大貢獻。新時代的中國,正在以一個不斷自我變革、勇於擔當、敢負責任的大國姿態,為世界發展不斷探索前人未到之路,不斷拓展人類發展的新邊界。在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應對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等全球公共議題上,中國展現的國際擔當重塑著世界對全球治理合作的理解。各國期待中國不僅在經濟發展上創造奇跡,更能通過全球治理倡議在全球治理體系改革中貢獻智慧與方案。
世界期待中國堅定不移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並將改革創新紅利更有效地轉化為全球公共産品。一個更加擁抱世界、與世界深度互動、對世界作出更大貢獻的中國,必將以高效能、高水準的現代化成果,繼續在經濟增長、維護國際公平正義和推動全球倡議落實等領域,發揮獨特而重要的影響力。全會凝聚的共識,將不僅指引中國前行的航向,也將深刻影響世界發展的進程。
新聞推薦
- 港珠澳大橋開通7週年 客流量超9300萬人次2025-10-23
- 韌性、活力、信心——海外人士解讀中國經濟“三季報”2025-10-23
- 共同銘記歷史 共襄民族復興——寫在台灣光復80週年之際2025-10-23
- 紀念台灣光復80週年研討會在台北舉行 與會者吁樹立正確史觀2025-10-23
- 兩岸觀察丨台灣問題由何而來?2025-10-23
- 臺青談台灣光復80週年:駁斥“台獨”史觀,守護中國人認同2025-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