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神秘巴文化:台灣自媒體人走進達州羅家壩遺址博物館
|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25-11-07 18:06:14 | 來源: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海峽飛虹 |

講解員向台灣青年介紹羅家壩遺址出土文物和巴文化。(攝影 王毅)
海峽飛虹消息(記者 霍建陽 王毅):11月6日,2025台灣自媒體人秋遊四川采風團走進達州市宣漢縣羅家壩遺址博物館,了解古代巴人的生産生活、禮儀制度、精神信仰等,感受神秘的巴文化。
台灣自媒體人陳浡濬表示,在羅家壩遺址博物館,我們可以通過出土文物上的圖騰和紋樣去感受巴人的生活場景與精神世界。白虎在巴人的精神生活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在這裡我看到很多不一樣的老虎紋樣,它們的線條和形狀與我們現在認識的虎圖騰紋樣有很多不同的地方,這對我們做藝術的人來説有很多靈感上的啟發。
據了解,20世紀90年代以來,考古學家在西南地區發現了一大批與巴文化有關的遺址。其中,位於四川省達州市宣漢縣的羅家壩遺址是目前四川乃至全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好、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巴文化遺址之一,是一處古代巴人的核心聚落遺址。大量的考古發現為研究巴文化的起源、分支、文化交流等提供了證據。
2025台灣自媒體人秋遊四川活動於11月3日至7日舉辦,近20位台灣自媒體博主跟隨活動走進成都、南充、巴中、達州等地,看憨態可掬的大熊貓,深入感受三國文化、科舉文化,欣賞光霧山奇峰與紅葉之美,體驗土家族刺繡,探尋巴人歷史,賞群山秋色。

巴蜀圖語銅矛,戰國晚期(西元前300年—西元前221年),短骹,寬葉,弓形耳。骹部兩面均鑄刻有鳥、雲紋、太陽、手心、花蒂等組成的複合紋飾。長22.6釐米、葉寬4釐米。(攝影 王毅)

虎紋柳葉形銅劍(局部),戰國時期(西元前475年—西元前221年)。根據歷史文獻的記載,白虎在巴人的精神生活和信仰體系中佔有至關重要的地位。在羅家壩出土的生産生活用具、軍事武器中,常見虎形和虎紋裝飾的器物,反映出巴人以虎為尊、崇敬白虎的習俗。(攝影 王毅)

巴蜀圖語銅印章,圓形,橋形鈕,陽文。印面由星、月、山等11個巴蜀符號構成,是目前出土單體巴蜀符號最多的銅印章。(攝影 王毅)

羅家壩遺址出土的禮器。羅家壩遺址的中高等級墓葬中出土了幾十件禮器,青銅禮器以楚式為主,還有少量的中原式禮器。戰國時期,強盛的楚文化對周邊地區産生了深遠的影響,羅家壩遺址的青銅禮器在器類及紋飾上都與楚國青銅禮器極為相似。(攝影 王毅)

柳葉形劍是巴蜀特有的兵器,劍身被設計為柳葉形。羅家壩遺址中出土的短劍多位於墓主人腰間位置,扁莖無首,莖上有穿,可接木柄。劍身往往鑄刻有虎斑紋,劍身下部鑄刻有虎紋、蟬紋、巴蜀符號等。(攝影 王毅)

銅簠(禮器),東周時期(西元前770年—西元前256年)(攝影 王毅)

彩繪陶器係利用硃砂繪製紋樣的陶器,在東周時期比較流行,除中原地區廣泛發現外,蜀地和楚地也有所發現,目前在羅家壩東周墓葬中,33號墓發現了7件彩繪陶器,其中有4件喇叭口罐,3件盤口罐,專家推測其是一種代表身份和地位的陶禮器。(攝影 王毅)
相關新聞
- 2025-11-07“歸家”App爆火,照見海峽兩岸民心所向
- 2025-11-072025年“遷臺記憶”臺胞祖地行活動在漳州平和縣舉行
- 2025-11-06海協會副會長仇開明調研四川對臺工作
- 2025-11-06銘記光榮歷史 凝聚前行力量——第十二屆“大江論壇”聚焦台灣光復80週年
新聞推薦
- 時政新聞眼丨一年之內再赴海南,習近平重點關注這件大事2025-11-07
- 2025年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今天開幕2025-11-07
- 台灣各界人士座談 呼籲在堅持“九二共識”基礎上恢復兩岸協商2025-11-07
- 2025年“遷臺記憶”臺胞祖地行活動在漳州平和縣舉行2025-11-07
- “歸家”App爆火,照見海峽兩岸民心所向2025-11-07
- 今日立冬,順祝冬安!2025-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