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地理丨躍動大灣區
| 編輯: 母曼曄 | 時間: 2025-11-10 12:05:36 | 來源: 新華社 |
體育與地理向來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山川平原騎馬射箭、江河湖海劈波斬浪……廣袤的中華大地孕育了千姿百態的體育競技活動,燦爛的中華文明滋養了豐富多彩的中華體育文化。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如今,體育已成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更多的新興體育活動進入百姓生活。“體育地理”欄目帶你走遍祖國東西南北,以人文地理視角領略中華體育文化的獨特魅力。
第十六期
我們來到
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舉辦地
粵港澳大灣區
包括廣東省的廣州、深圳、珠海等九座城市
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
這11座城市地域一體、文化同源
是廣府文化的核心地帶和興盛之地

↑2025年1月29日,佛山黃飛鴻獅隊在廣東省佛山市祖廟景區進行梅花樁表演。新華社發(黃繼明攝)
大灣區
“三面環山,三江匯聚”
經濟腹地廣闊
地理條件優越
2017年7月1日
《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
由國家發展改革委和粵港澳三地政府在香港簽署
標誌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正式啟動

↑“小蠻腰”廣州塔與珠江兩岸城市璀璨燈火交相輝映(2023年6月10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劉大偉 攝

↑這是2025年10月19日拍攝的深圳灣體育中心(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梁旭 攝

↑2025年10月1日,香港國慶煙花匯演在維多利亞港舉行。新華社記者 陳鐸 攝

↑這是2024年12月2日拍攝的澳門大三巴牌坊和大炮臺(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張金加 攝)
2025年
全運會首次在粵港澳三地舉辦
大灣區融合發展取得新進展
“一國兩制”實踐展現新氣象
十五運會期間
將有6000多名內地人員赴港澳、
3000多名港澳人員來內地參賽
是內地赴港澳參賽和港澳來內地參賽
人數最多的一次

↑2025年11月8日,香港隊球員陳穎欣(左)突破四川隊球員李緣的防守上籃。當日,在佛山進行的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籃球女子成年組小組賽中,四川隊144比71戰勝香港隊。新華社記者 鄒競一 攝

↑2025年11月8日,江蘇隊球員謝慶龍(中)在比賽中進攻。當日,在香港進行的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男子手球半決賽中,江蘇隊23比22戰勝北京隊。新華社記者 于洋 攝

↑2025年11月4日,福建隊在澳門國際機場合影。當日,參加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乒乓球項目的各代表隊陸續抵達澳門。新華社發(張金加攝)
十五運會的兩項跨境賽事——
公路自行車賽和馬拉松賽
首創“口岸就是賽道”模式
將首次實現運動員在高速競技狀態下
“零延時、零接觸、零等待”
無感通行

↑2025年11月8日,參賽選手經過港珠澳大橋閘口。當日,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公路自行車男子個人賽決賽開賽,全程231.8公里,選手將經過港珠澳大橋,跨越粵港澳三地。這是全運會歷史上首次舉辦跨境比賽。新華社記者 鄧華 攝

↑2025年11月8日,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公路自行車男子個人賽決賽參賽選手在港珠澳大橋騎行。新華社記者 梁旭 攝
近年來
大灣區各地的體育交流活動日益頻繁
涵蓋青少年體育賽事、群眾體育活動、競技體育合作等多個方面
隨著粵港澳三地交通基礎設施“硬聯通”
和通關便利化的“軟聯通”不斷提速
到內地來參與體育運動
已經成為越來越多港澳居民的生活方式
以運動聯結友誼
以交流促進融通
大灣區的體育故事正在徐徐展開

↑2025年10月7日,滑雪愛好者在深圳·前海冰雪世界內滑雪。深圳·前海冰雪世界總建築面積約10萬平方米,配備5條專業雪道,在國慶中秋長假期間預計接待遊客約20萬人次,粵港澳大灣區“一小時冰雪生活圈”正加速形成。新華社記者 梁旭 攝

↑2025年6月19日,廣東現代五項運動協會教練員肖勇炫(右)糾正廣州市中黃港澳子弟學校港籍生張嗣濤擊劍技術細節。新華社記者 肖恩楠 攝

↑這是2025年6月21日拍攝的在深圳福田區呢度有家攀岩館,何芊芊正在進行難度攀岩訓練。新華社記者 梁旭 攝

↑2025年6月21日,參賽隊伍在比賽中(無人機照片)。當日,2025年粵港澳大灣區(東莞)龍舟邀請賽在東莞沙田龍舟公園舉行,共有來自粵港澳三地的18支龍舟隊伍參加。新華社記者 黃國保 攝
中國香港自行車名將黃蘊瑤
曾奪得2008年場地自行車世界盃丹麥站
女子記分賽冠軍
2010年
她在廣州亞運會女子記分賽決賽中
摔傷後堅持完成比賽並奪得銀牌
從此贏得了“鐵血女車神”的稱號

↑2010年11月16日,中國香港選手黃蘊瑤(下右)在比賽中摔倒。當日,第16屆亞運會場地自行車女子記分賽發生了嚴重的車輛相撞導致車手摔倒的事故,幾名選手因傷退出比賽。新華社記者 李尕 攝

↑2010年11月16日,中國香港選手黃蘊瑤在領獎臺上流淚。當日,第16屆亞運會場地自行車女子記分賽在廣州自行車輪滑極限運動中心進行,中國香港選手黃蘊瑤以27分的成績獲得亞軍。新華社記者 李尕 攝

↑2025年10月31日,在位於深圳福田區的HOLE SHOT騎行公園,黃蘊瑤展示運動員時期的獎牌和照片。新華社記者 梁旭 攝
黃蘊瑤退役後
和合作夥伴一起在深圳創辦了騎行公園
推廣自行車文化

↑2025年10月31日,黃蘊瑤(左)和她的合作夥伴王思楊子在位於深圳福田區的HOLE SHOT騎行公園內合影。新華社記者 梁旭 攝

↑2025年10月31日,黃蘊瑤在位於深圳福田區的HOLE SHOT騎行公園裏工作。新華社記者 梁旭 攝

↑2025年10月31日,在位於深圳福田區的HOLE SHOT騎行公園,黃蘊瑤觀看孩子們進行小輪車訓練。新華社記者 梁旭 攝

↑2025年10月31日,在位於深圳福田區的HOLE SHOT騎行公園,小朋友們練習小輪車。新華社記者 胡星宇 攝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融合加深
黃蘊瑤越發體會到深圳與香港之間的聯結
通關越來越便利
越來越多香港人來到內地運動、旅遊
自己的騎行公園也有許多來自香港的學員
對自行車熱愛不減的黃蘊瑤
依然保持著騎行的習慣
穿梭在深圳“山海連城”的生態綠道
感受這座城市的宜居與活力

↑2025年10月29日,黃蘊瑤在深圳鹽田海邊騎行。新華社記者 胡星宇 攝

↑2025年10月29日,黃蘊瑤在深圳鹽田海邊騎行(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梁旭 攝

↑2025年10月29日,黃蘊瑤在深圳鹽田海邊騎行(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梁旭 攝

↑2025年10月30日,市民在深圳灣公園健身。新華社記者 胡星宇 攝

↑2025年10月24日,市民在深圳前海騎行。新華社記者 梁旭 攝

↑2025年11月5日,市民在深圳灣公園騎行。

↑2025年10月30日,市民在深圳灣公園騎行。新華社記者 胡星宇 攝

↑2025年10月30日,市民在深圳灣公園騎行。新華社記者 胡星宇 攝
賽艇教練湯少文和朱銘琨
分別來自香港和澳門
天沐河畔
他們和創業夥伴一起打造的天沐賽艇會
正蓬勃發展
依託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機遇
這支集合了三地成員的團隊
通過多年的探索和推廣
成功將賽艇運動從“小眾項目”
發展為大灣區水上運動新名片

↑2025年6月21日,湯少文(前)和朱銘琨在天沐河上劃賽艇(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2025年11月1日,湯少文在訓練中對學員進行指導。新華社記者 胡星宇 攝

↑2025年11月1日,教練朱銘琨(中)在訓練後與學員進行總結。新華社記者 肖恩楠 攝

↑2025年6月21日,學員們在天沐河上進行賽艇訓練。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2025年11月1日,來自澳門科技大學的學員在天沐河上訓練。新華社記者 胡星宇 攝

↑2025年11月1日,學員們在天沐河上進行賽艇訓練。新華社記者 胡星宇 攝
湯少文曾是香港賽艇隊的一員
在亞洲賽艇錦標賽等重要賽事中曾屢獲佳績
2020年
她在朱銘琨的邀約下來到橫琴觀摩賽事
遂被這塊土地吸引

↑2025年6月21日,天沐賽艇會的合夥人湯少文、朱銘琨和陳志鵬(由左至右)走在賽艇公園內。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幾年間
他們培育出橫琴青少年賽艇隊
也為澳門科技大學
以及橫琴當地學校進行運動員培訓
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因他們愛上賽艇
由天沐賽艇會舉辦的橫琴名校賽艇邀請賽
已舉辦四屆
不僅吸引粵港澳大灣區的高校隊伍參賽
更有耶魯、劍橋等世界名校跨海赴約
橫琴的賽艇事業也聲名遠揚

↑2025年11月1日,教練湯少文(右)向學員講解動作要點。新華社記者 肖恩楠 攝

↑2025年11月1日,教練朱銘琨(左)在訓練後幫助學員收納賽艇。新華社記者 肖恩楠 攝

↑2025年11月1日,學員們在天沐河上訓練。新華社記者 胡星宇 攝

↑2025年11月1日,來自澳門科技大學的學員在天沐河上訓練。新華社記者 肖恩楠 攝

↑2025年11月1日,學員們在天沐河上訓練。新華社記者 肖恩楠 攝

↑2025年11月1日,賽艇隊成員在訓練後為教練朱銘琨和學員趙煜陽慶祝生日。新華社記者 胡星宇 攝

↑2025年6月21日,天沐河上的並蒂虹(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大灣區城市發展日新月異
交通便捷、往來無間
港珠澳大橋珠海公路口岸自2018年正式開通以來
往來粵港澳三地的旅客數量已超過9334萬人次
車輛累計超過1942萬輛次
此外
廣深港高鐵、虎門大橋、南沙大橋、
深中通道和黃茅海跨海通道等基礎設施
也讓大灣區“1小時生活圈”加快變為現實

↑晨曦中的港珠澳大橋(2023年12月15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劉大偉 攝

↑這是2025年10月19日拍攝的客船駛過港珠澳大橋九洲航道橋(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鄧華 攝

↑這是2024年2月29日拍攝的橫琴口岸“新家園便捷通道”。新華社記者 劉大偉 攝
2024年
粵港澳大灣區以14.79萬億元的經濟總量
超越了紐約和舊金山兩個世界級灣區
“三向奔赴”的粵港澳大灣區
在體育、人文、經濟等領域
繪就出融合發展的鮮活圖景
在南海之濱
構築了互聯互通的活力家園

↑這是8月1日在香港金紫荊廣場拍攝的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吉祥物。新華社記者 朱煒 攝
新華社記者:劉大偉 毛思倩 梁旭 鄧華 肖恩楠
新聞推薦
- AI微短劇《寶島英雄》劇本研討會舉辦2025-11-10
- 味蕾牽兩岸:台灣桃園舉行閩臺小吃文化交流盛典2025-11-10
- 第十五屆海峽兩岸華文出版與文化創意學術論壇在福建漳州舉辦2025-11-10
- 習近平在廣東考察時強調 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 以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推動高品質發展2025-11-09
-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五屆運動會開幕式9日晚在廣東廣州舉行 習近平將出席開幕式並宣佈運動會開幕2025-11-09
- 2025年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開幕 李書磊出席開幕式併發表主旨講話2025-11-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