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市場為全球科技創新提供廣闊應用場景
| 編輯: 王瑞穎 | 時間: 2025-11-13 11:04:542025-11-13 11:04:52 | 來源: 光明網 |
11月9日,在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開幕式上,人形機器人代表粵港澳三地,敲響廣州南越王墓出土的8件戰國青銅句鑃,奏出跨越兩千年的時空和鳴,驚艷了所有人。
很多人也許會問,為什麼那些最前沿的科技、最大膽的商業模式,總是率先在中國破土而出?
從新能源汽車到人形機器人,從移動支付到共享經濟,各類新物種總能在短時間內,在這裡長成參天大樹。
答案,就藏在中國超大規模市場裏。
超4億中等收入群體、逾11億網民,為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創造了理想試驗場,能讓這些技術迅速産品化、産業化、規模化,試錯成本被快速攤薄,創新潛在收益大。
不斷涌現的新産品、新技術、新服務,充分印證了中國大市場正成為全球創新的試驗場、應用場、利潤場。
中山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産業經濟部原部長趙昌文接受三里河採訪時表示,中國巨大的市場空間意味著更多的創新場景、更低的創新成本和更高的創新收益。
“中國製造業深厚的産業基礎與巨大的國內市場應用場景之間,形成了多重協同效應。”
一是需求牽引下的超短距離和快速迭代效應。超大規模國內市場意味著一款新産品、新服務,能在短時間為全球創新者提供從研發到量産,從試錯到盈利的應用場景。這裡不僅是技術應用的最後一公里,也是創新爆發的最先一公里。這為製造企業提供了從實驗室到市場的超短距離和快速迭代能力。
二是基於規模經濟的成本與價格效應。當一個新産品面對的是億級甚至更大的市場時,企業可以大膽進行大規模固定資産投資和研發投入。足夠大的産量可攤薄固定成本、研發成本和製造成本。
“比如,依託國內市場,新能源汽車的動力電池成本十年間下降超過80%,並催生了刀片電池、CTB(電池車身一體化)技術等創新。”
三是在技術驗證與標準制定中逐步實現的轉型效應。當一個國家的市場足夠大、應用場景足夠多,其主流産品規格、技術路徑和商業模式更容易成為事實上的行業標準。
“中國在新能源汽車充電標準、5G技術應用、移動互聯網生態等方面,正逐漸從國際標準的跟隨者轉變為參與者、引領者。”趙昌文説。
市場越大,分工越細,創新越活躍。
中國市場不僅規模巨大,而且層次豐富。從一線城市的高端消費群體到下沉市場的龐大用戶基礎,從傳統産業的數字化轉型到新興産業的全面佈局,這種多元化、多層次的市場結構,為各類創新提供了廣闊的生存和發展空間。
在趙昌文看來,中國在新技術和新産品上的快速迭代優化,以及“開發—驗證—迭代”的超短反饋循環,是其他國家難以比擬的創新加速器。中國城鄉差異大、消費層級多元,提供了從一線城市到下沉市場的複雜應用場景。
“這推動企業進行更具深度和包容性的創新,從而淬煉出韌性更強、普適性更高的解決方案。”
展望未來,趙昌文表示,持續強化中國大市場作為全球創新樞紐的地位,未來不能僅依賴規模和速度,還須轉向“品質”和“深度”的競爭。
“要強化政産學研深度融合,打破體制壁壘,建立以政策為引導、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産學研高效協同的創新聯合體。”
(“三里河”工作室)
來源:三里河
相關新聞
- 2025-11-07同比增長3.6% 前10個月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平穩增長
- 2025-11-03打造亞歐大陸物流大通道 中西部地區跑出外貿“加速度”
- 2025-10-31關鍵指標創新高!廣交會透出外貿新氣象
新聞推薦
- 中國市場強大“磁吸力”從何而來2025-11-13
- 法網恢恢:大陸雷霆之勢讓“台獨”分子生存指數“歸零”2025-11-13
- 第二十一屆桂臺經貿文化合作論壇聚焦兩岸人工智能合作新機遇2025-11-13
- 彩雲之南·紅河有約——台灣青年紅河行:以文化為橋,促心靈契合2025-11-13
- 當年隔海空對月 今朝共舞手足情——台灣高山族華安二十九年圓夢記2025-11-13
- 總臺紀錄片《國土重光》引發熱議 臺青:傳遞歷史真相、傳承愛國精神2025-1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