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社評:“琉球學”研究為什麼很有必要
| 編輯: 母曼曄 | 時間: 2025-11-19 15:12:09 | 來源: 環球時報 |
近日,福建師範大學首創的中國“琉球學”學科項目已獲國家批准正式啟動,受到國內外廣泛關注。琉球群島的地緣處境、戰略選擇及其未來走向,不僅關乎自身命運,也牽動周邊國家與地區的安全關切。近年來中外學界對琉球(沖繩)問題的關注持續升溫,研究成果不斷出現,並已逐步上升至學科體系建設層面,“琉球學”的成立是水到渠成。
琉球群島位於中國台灣島與日本九州島之間,與中國福建省隔海相望。1372年,明朝與琉球正式確認了宗藩關係,琉球奉中國為正朔,中國以“厚往薄來”的政策善待琉球。1609年,日本薩摩藩入侵,將其納入領屬,但琉球仍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與中國的宗藩關係。1872年,日本明治政府單方面設“琉球藩”,邁出吞併第一步;1879年,又以武力脅迫手段強行廢除琉球藩,設立沖繩縣,至此琉球王國被日本正式吞併。1945年日本戰敗後,美軍佔領琉球群島,其行政機構及官方文件均使用“琉球”這一名稱。1972年,美日通過私相授受方式完成琉球施政權的移交。此後,琉球群島處於日本管轄之下,改設為“沖繩縣”。自1879年至今,關於琉球群島主權歸屬的歷史與法理爭議始終存在。
總體而言,“琉球學”是一門對琉球的地理、政治、文化以及中琉歷史、琉球東亞關係史等方面進行綜合性研究的學科,其定位與中國學、韓國學、日本學並列,而非僅作簡單區分。其核心研究圍繞琉球的歷史、文化與對外交流等多個維度展開。在歷史方面,包括琉球的起源、與明清的宗藩關係及被日本吞併的過程等;在文化方面,涉及琉球語言、服飾、建築、音樂及宗教信仰等;在對外交流方面,涵蓋對外經濟來往、朝貢貿易與周邊國家互動等。此外,“琉球學”研究對近現代“琉球問題”的討論和研究有著重要意義,琉球地位、社會現狀、美軍基地等很多現實問題的討論都需要這一學科作為支撐。
“琉球學”是一項“破立結合”的研究。其“立”,在於系統建構中琉宗藩關係的歷史實相,補充完善東亞傳統外交體制研究體系。其“破”,在於解構日本單方面對吞併歷史的片面敘事。比如,日本一些人大肆宣揚“日琉同祖論”,不承認對琉球王國的武力吞併,不認可琉球王國作為獨立國家的歷史。此外,日本政府堅持對琉球實行歧視與同化並進的政策,妄圖將琉球為日本作出的犧牲“制度化”和“正當化”,這些錯誤敘事正是日本對琉球實施同化政策的邏輯基礎。
當前日美正加快推進琉球群島的“軍事要塞化”,此類動向加劇了當地對新的“沖繩戰”危機的深切憂慮,民眾普遍擔憂其家園將再度淪為日本的“盾牌”。對“琉球學”的深入研究更具現實意義。近年來,中國和日本圍繞琉球問題均涌現出一批重要研究成果,未來有關琉球的研究有望在空間上向東亞乃至全球層面拓展,在時間上向戰後以及當下延伸。系統推進“琉球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與話語體系的協同發展,也將為共建和合共生、開放包容的東亞區域文化注入新的內涵。
“琉球學”入選國家級“絕學”學科扶持計劃,意味著中國學界正以學術理性參與東亞歷史敘事的重塑。中國“琉球學”研究將告別以往零散化、碎片化的狀態,學科未來發展將呈現體系化、融合化與國際化等趨勢。這項研究的意義不僅限于學術層面的拓寬,更關乎區域和平的持久維護、歷史正義的伸張,以及中國在複雜地緣格局中話語體系的構建。唯有深入歷史的脈絡,才能為未來找到一條更具包容性與可持續性的共存之路。
新聞推薦
- 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政府首腦(總理)理事會第二十四次會議聯合公報2025-11-19
- 中方代表:日本毫無資格要求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2025-11-19
- 外交部:如果日方一錯再錯,中方將不得不採取嚴厲堅決的反制措施2025-11-19
- 宋濤會見台灣工業總會參訪團2025-11-19
- 國臺辦:11月20日起大陸可簽發一次有效臺胞證的口岸數量增加至100個2025-11-19
- 台灣學者:高市妄言乃刻意搞事 實屬惡劣2025-11-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