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社評:日方“願意對話”的姿態很偽善

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傅聰近日致函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就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涉華錯誤言行闡明中國政府立場。然而日方官員卻倒打一耙説中國表態“沒有根據”,還對媒體表示“致力於與鄰國對話”。不難發現,這是日方近來的一貫説辭:從高市早苗到日本外交官,一邊宣稱“在台灣問題上的立場沒有改變”“願意對話”,一邊避重就輕絕口不提收回錯誤言論,甚至反過來渲染“中方反應過度”。在事實真相與國際正義面前,這種做法不僅是偽善的,也是徒勞的。

 

事情發酵到現在,國際上的有識之士看得清其原委,那就是日方先干涉中國內政,甚至對中國發出武力威脅,且對中方通過各種渠道要求其撤回錯誤言論置若罔聞,在此背景下依然不思悔改,中國人民對此感到憤怒完全合情合理。有外媒注意到,高市早苗拒絕收回錯誤言論並向中方道歉,“導致日本與最大的貿易夥伴陷入僵局”。高市早苗錯誤言行導致的中日交流受阻、日本經濟受挫等惡果,正在使日本承受越來越大的壓力,日本首相官邸前民眾數日來的自發集會驗證了這一點。

 

日方正設法轉移矛盾焦點,不難發現其中藏著三種外交伎倆。一是拒絕糾正錯誤,以所謂“假設性”“法律探討”等表述含糊其辭,回避本質責任。二是做出“外交對話”的樣子,但並沒有解決問題的誠意,而是把心思放在了如何在國際社會營造“日本試圖溝通”的假像,將中國描繪成“破壞穩定”的一方,試圖淡化自身錯誤言行對地區和平的威脅。三是不反思自己言論引發的危機,反而要求中方“保持克制”,給中國的正當反制貼“過激”標簽,這無異於“引火燒身”後反怪“火勢太大”。

 

從奉示召見日本駐華大使、提出嚴正交涉,到接待日本外務省官員就相關事件進行協商,中方從未關上過對話的大門。但對話是有前提條件的,那就是日方必須承認錯誤,汲取教訓,恪守承諾,中日關係才有望回到正軌。東京如果一直“顧左右而言其他”,以表演式的弱勢姿態試圖規避應承擔的歷史與現實責任,由此造成的雙邊或多邊溝通障礙,也應由日方負責。

 

日本在二戰戰敗投降後,台灣回歸中國,這在《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以及中日四個政治文件等國際法律文件中均是白紙黑字,無可辯駁。這是日本在台灣問題上的法理承諾和政策邊界,當中沒有任何模糊、曲解的空間。無論日本哪個黨派、哪個人執政,都必須恪守。如果東京方面要證明“在台灣問題上的立場沒有改變”,就應該坦坦蕩蕩地承認台灣問題純屬中國內政,及時撤回高市早苗的錯誤言論,而不是含含糊糊地口頭宣稱“沒有變化”,假意做出要“對話化解分歧”的樣子。

 

今天的中國經濟總量已是日本的近5倍,但並沒有像歷史上日本那樣走“國強必霸”的老路。中國珍視戰後中日關係來之不易的重建、改善和發展成果,本著以史為鑒、面向未來的精神,堅持著眼和平、友好、合作的大方向來發展中日關係。反觀日本高市政府,非但不珍惜中日戰略互惠關係發展大局,還試圖從根本上顛覆中日關係的政治基礎,不時冒出危害地區和平穩定的言行。這次直接在中國的核心利益上講了不該講的話,越了不應碰的紅線。中方予以堅決回擊,這既是維護中國的主權與領土完整,也是捍衛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戰後成果,維護國際正義和人類良知。

 

國際上有分析稱,高市早苗拒不撤回錯誤言論,是出於迎合日本右翼勢力的政治私利,她“很清楚自己在做什麼”。如果真的是這樣,高市早苗不僅僅會賭上自己的政治生涯,而且是在將日本再次推向一條不歸之路。我們奉勸日方放下偽善的面具,採取符合國家長遠利益、踐行其國際承諾的負責任舉措,早日反思改錯,不要執迷不悟。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