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藍柳紋的中英“雙城記”
| 編輯: 母曼曄 | 時間: 2025-11-25 12:00:19 | 來源: 新華社 |
特倫特河畔斯托克(簡稱斯托克)是一座人口不到30萬的英格蘭小城,市中心一排排維多利亞風格建築群很“英國”,而這裡最常被人提起的“風景”卻是在瓷器上描就的“藍柳紋”。
隨意走進街邊一家慈善商店,很容易淘到幾件帶著柳樹、橋、塔、船、鳥等青花紋樣組合、帶著濃郁西式“中國風”的瓷盤或瓷瓶——這便是斯托克最出名的特産“藍柳紋”瓷器。

11月22日,人們在英國特倫特河畔斯托克參觀斯波德陶瓷博物館。新華社記者鄭博非攝
作為陶瓷重鎮,斯托克在英國工業革命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在這裡出産的藍柳紋瓷器,風靡西方200多年,而它的靈感來自中國景德鎮聲名遠揚的外銷瓷青花紋樣。
來自中國景德鎮陶瓷大學的策展人侯鐵軍教授這樣評價英國的藍柳紋瓷器,“它不是純粹中國的,也不是完全英國的,而是一個文明交流互鑒的産物”。
英國斯塔福德郡大學教授尼爾·布朗斯沃德説,在斯托克,幾乎每一戶人家都擁有一套藍柳紋圖案的瓷器。“對我們來説,藍柳紋瓷器就像是空氣一樣自然的存在。”
斯托克和景德鎮這兩個相隔萬里的瓷都,其命運在過去幾十年裏意外地走過類似的弧線:輝煌,衰落,再復興,這讓兩座城市今天的重逢格外意味深長。
斯托克輝煌時期,曾創造出諸如斯波德(Spode)、威基伍德(Wedgwood)這樣的英國名瓷代表作。然而,到了20世紀90年代,這座城市仿佛瓷器蒙塵,變得黯淡無光——隨著手工業的不斷衰落,當地熟練工人發現幾十年練就的手藝失去了市場。
年屆六旬的斯托克居民蘇在斯波德陶瓷博物館當志願者。她告訴記者,她的繼父曾在斯波德工廠工作,她的祖輩也在其他陶瓷廠幹過,如今那些舊廠房有的變成了博物館,有的乾脆空置。
蘇認為:“這與消費者不斷變化的品味和消費趨勢有關。如果你跟不上時代,就只能陷入落後的境地。”
景德鎮也曾在同一時期遭遇困境。侯鐵軍説,當時市政府重新思考陶瓷産業的定位,最終選擇了以遺産保護、工藝傳承和文化創意為方向的道路。如今以陶溪川為代表的創意街區正重新定義“千年瓷都”的現代意義。
布朗斯沃德2023年到訪景德鎮時驚訝地發現:“對陶瓷感興趣的更多的是青年人,而這種熱情正是斯托克目前所缺乏的。”

這是11月22日在英國特倫特河畔斯托克拍攝的“傳統與延續——國際陶瓷研討會”現場。新華社記者鄭博非攝
斯托克人更能清晰感受到那種悵惘。伊馮娜站在斯波德陶瓷博物館展廳裏感慨道:“人們對於瓷器的態度不再僅限于收藏,更多的人會直接選擇廉價的工廠産品。”在一旁的瓊也補充道:“我們依舊珍視那些老窯廠的手藝,但是如今這些精細的器物已經很難再造,偶爾只能從街邊的慈善商店裏購買別人捐贈的老威基伍德骨瓷。”
這種對舊器物的依戀,不僅源於對工藝的懷念,也是出於延續城市共同記憶的渴望。伊馮娜説:“每個在斯托克的人都或多或少認識曾經的畫師、描金師和手工藝人。工廠關閉之後,他們的技藝也隨之散落在城市的各個角落。”
也許正是因為這段相似的經歷,景德鎮與斯托克之間的交流越來越順暢。斯托克榮譽市長史蒂夫·沃特金斯在22日舉行的“傳統與延續——國際陶瓷研討會”上表示,希望斯托克與景德鎮能繼續發揚兩國陶瓷之都的美譽,通過文化交流、學術合作,將這些珍貴的技藝傳給下一代。
斯托克市政廳顧問蒂姆·詹金斯強調,景德鎮復興之路最值得斯托克借鑒的,是把手工藝和創造力重新放回城市的中心位置。“景德鎮之所以重新煥發活力,很重要的一點是把創作、工藝和年輕人的實踐嵌入城市規劃的核心。”
在詹金斯看來,陶瓷産業的未來不僅要依託大型製造企業的發展,更在於給年輕工匠提供充足空間,讓他們“勇於嘗試、敢於失敗、不斷成長”。
藍柳紋的故事遠未結束。18世紀英國工匠用中國紋樣拼貼出的圖案,見證了兩國陶瓷工業的興衰,又在今天的中英文化交流互鑒中找到了新的意義。
新華社倫敦電 記者鄭博非 于艾岑
新聞推薦
- 外交部:日方所謂“一貫立場”的具體內容到底是什麼?2025-11-25
- “軍國主義曾把人變成殺戮機器”——反映南京大屠殺史實舞劇《記憶深處》在法國巴黎演出側記2025-11-25
- 藍廳觀察丨台灣各界痛批高市謬論2025-11-25
- 《台灣百科全書·歷史》出版座談會在京舉辦:為兩岸讀者提供一部權威、嚴肅的歷史讀本2025-11-25
- 頂住美國壓力 G20約堡峰會通過聯合宣言2025-11-24
- 青島市臺胞臺企交流服務中心正式揭牌成立2025-11-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