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副中心工地來了機器人
來源:北京日報  |  2021-07-06 09:13:50

原標題:重大工程建設步入智慧時代 城市副中心工地來了機器人

城市副中心工地來了機器人

鋼筋加工自動化機器人提高了鋼筋加工速度和精度。

城市副中心工地來了機器人

工人正在操作BIM放線機器人測定基點位置。

城市副中心工地來了機器人

焊接機器人可實現一次焊接合格率100%。

  北京日報記者 陳強

  備受關注的城市副中心綜合樞紐站工程又有新進展。記者從建設方京投樞紐建設管理公司了解到,02標段一分部中鐵建工集團已率先開展地下二層頂板結構施工。整個綜合樞紐站工程將於2024年12月底具備通車條件。

  城市副中心綜合樞紐站將被打造成為綠色生態、舒適宜人、站城一體、産城融合的門戶型智慧交通樞紐典範。記者日前探訪施工現場,發現工地上應用了不少機器人設備,副中心的重大工程建設已步入“智慧時代”。

  鋼筋加工機器人

  精準切割鋼筋如同切蒜薹

  城市副中心綜合樞紐站工地基坑南側,是鋼筋加工棚。在傳統施工工地,鋼筋加工這個環節特別耗費人力。但記者在這兒只看見了6名技術工人。他們有的在操作控制臺,有的負責看護設備運行,沒有一個人幹“體力活兒”。面前的鋼筋加工自動化機器人,不僅可以按照要求毫米級切割鋼筋,還能非常精準地給鋼筋頭打上螺紋。

  現場技術工人介紹,這樣一台自動化設備,每天可處理100噸鋼筋。擱過去,這需要花費上百名工人一天的時間。

  有了機器人幫忙,工人只需在顯示屏上輸入半成品鋼筋規格、型號、數量等數據,機器人就自動拉動鋼筋,不僅能將鋼筋調直,而且還能將鋼筋加工成形狀不同的各種構件。記者觸摸後發現,使用機器人加工過的鋼筋,兩端的切頭平滑整齊,摸上去如同一元錢硬幣的感覺,看上去如同大廚用菜刀切過的蒜薹一般平整。

  項目部工程技術部部長劉渝琳説,這種施工方法不僅提升了加工精細程度,還大大節省了人力成本,並且讓施工品質更加可視可感。“過去做這種鋼構件,需要很多人配合,幾位工人負責配合著搬運鋼筋,其他人有的負責測量製作,有的負責打螺紋,不僅成品規格不能保持完全一致,效率也僅相當於機器人的十分之一。”

  BIM放線機器人

  測距精度提升至毫米級

  城市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工程項目地上總建築規模約139萬平方米,地下總建築規模約128萬平方米,地下一層是城際車站進站廳、城市公共空間和商業配套設施;地下二層是城際車站候車廳和出站大廳,以及地鐵平谷線、地鐵101線、地鐵6號線的換乘空間,並佈置了社會車輛與計程車上客區;地下三層是城際車站站臺與軌道層。如此複雜的設計,需要施工方在建設中把測量放線工作盡可能做精細。

  在劉渝琳的辦公室裏,有一個大小類似旅行箱的黃色箱子,裏面裝著的是測量放線神器——BIM放線機器人。過去需要3個人配合的測量放線工作,現在只需一人操作放線機器人就能完成。

  “基坑裏需要確定的測量點有上百萬個,基坑周圍,還臨近大量市政管線、建築物,採用傳統的測量放樣方式,工作量大、放樣誤差大、施工精度不易保證,且工效低。”劉渝琳説,BIM放線機器人有快速、精準、智慧、操作簡便、勞動力需求少的優勢,可以將BIM模型中的數據直接轉化為現場的精準點位。

  BIM放線機器人由全站儀、手持終端和全反射棱鏡及棱鏡桿組成,全站儀用於指示、測量放樣點位,測距精度可提升至毫米級;手持終端內可以導入BIM模型,直觀查看測量數據;全反射棱鏡可以實時追蹤全站儀發射的紅色鐳射,技術人員也就免去了反復調整的辛苦,從而實現“所見即所得”。

  焊接機器人

  一次焊接合格率100%

  “吱吱吱……”伴著焊接聲和飛濺的火花,在粗壯的牛腿樑上,一條狀如魚鱗的焊縫逐漸形成。負責這項焊接工作的,並不是哪位技藝高超的老師傅,而是工地上的一位新成員——焊接機器人。相比于傳統人工焊接工藝,機器人的焊接效率提高了不少,一次焊接合格率100%,大幅度減小了返工情況的發生。

  “牛腿梁的焊接,要求必須達到一級焊縫水準,不得有裂紋、焊瘤、燒穿、弧坑等缺陷,即便是經驗豐富的工人,也不敢拍著胸脯説自己不會失誤。”技術人員介紹,傳統的人工焊接易受現場作業環境和人員工作狀態影響,可能會造成焊接品質波動,而焊接機器人則可以保證焊接品質始終如一。記者注意到,機器人完成的焊縫,間距一致、波紋平滑,直觀反映了焊接品質的穩定可靠。

  焊接機器人“上崗前”,工人需要先在要焊接的部件周圍安裝導軌,再將機器人固定在導軌上,然後在可攜式工作站的控制屏上輸入管線材質、口徑大小等數據,戴上防護鏡,輕點螢幕上的“開始”按鈕,機器人就“開工”了——機械臂緊緊“握”住焊槍,依照指令上下調節,左右移動,底座則緊緊“咬”住導軌勻速前進。

  “哪怕沒有焊接基礎的人,經過一星期培訓,也可以學會使用機器人,焊出美觀合格的焊縫。但如果是傳統人工焊接方式,要達到同等水準,焊工往往需要培養幾年時間。”劉渝琳説。

編輯:周經韜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