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開館進入倒計時
來源:新華日報  |  2020-11-20 09:06:28

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開館進入倒計時

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開館進入倒計時

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開館進入倒計時

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開館進入倒計時

  南京博物院供圖

  穿越2500年時光,縱貫6400里大地,中國大運河是世界上規模最大、通航里程最長、使用時間最久、文化價值最豐富的運河,作為中華文明的標誌之一,于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

  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期間,專門到揚州三灣生態公園考察調研,察看運河生態廊道建設情況,了解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取得的成效。就在昨天,國務院辦公廳發佈消息,將在揚州建設的大運河博物館定名為“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在三灣公園內,造型如同巨船的博物館已露出真容,100米高的唐式大運塔也即將拆去圍擋。

  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由揚州建設,南京博物院運營,預計明年7月1日正式開館。作為最能反映中國大運河文化的標誌性工程,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將如何呈現運河文化的博大精深、運河兩岸的美好生活、運河全線的文化遺産和全球運河城市的交流互鑒?本報記者獨家採訪了南京博物院院長龔良。

  這座博物館是中國大運河“百科全書”

  “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的展覽將全流域、全時段、全方位展覽中國大運河的歷史和文化。”龔良表示,觀眾在這裡將可以看到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浙東運河的前世今生,以及運河上的水利工程、漕運鹽利、商業貿易、宗教信仰、飲食風物、戲曲詩詞、舟船樣式、市井生活,運河沿線的自然生態、運河如何與“一帶一路”交匯,並專題展示我省組織創作的《中國大運河史詩圖卷》。

  簡而言之,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就是中國大運河的“百科全書”。

  展覽的總體定位是“運河帶來的美好生活”,共設有“大運河——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産”“因運而生——大運河沿岸的傳統生活”“大運河兩岸非物質文化遺産”“世界知名運河與運河城市”“中國大運河藝術史詩”“紫禁城與大運河”“隋煬帝與大運河”“運河與自然展”“運河上的舟楫”“流動的文化——中國大運河”“探索大運河:青少年互動體驗展”等11個專題展。

  雖然展覽內容極為豐富,但是展廳有一個精神內核,那就是國家治理的中國智慧。龔良解釋説,中國古代開鑿和維護大運河的原動力是漕運,即以水轉谷,大運河是中國南北融合的戰略通道,在維護大一統的多民族國家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這是中國大運河作為世界文化遺産的最基本價值表述。“大運河的一頭是江淮和江南,另一頭是國家的首都,首都的變遷決定了運河的變遷,如宋代定都開封,通濟渠依舊發達,但從洛陽通往北京的永濟渠就衰落了;南宋定都杭州,開封到淮河的汴河開始淤塞,揚州、淮安的地位就下降,蘇州成為運河沿線最重要的城市;元代定都北京,必須新開河道,截彎取直形成了京杭大運河。”龔良説,“從隋唐起,國家的經濟、文化重心逐漸固定在南方,而政治中心往往在北方,古代國家層面的物資調配主要靠大運河,進而帶動了民間和商業的交流,促進了生産力發展,創造出燦爛的物質和精神財富。”

  到目前為止,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共有1萬件展品,其中有20件(組)大體量展品,將成為展示運河巨大規模和人利用改造自然的最佳體現,例如複製的山東汶上南旺水利樞紐模型,將再現京杭大運河最高點如何引水濟運、“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的創舉;明代魯王出行儀仗俑構成了3米寬近10米長的隊伍,浩浩蕩蕩,氣勢非凡;展廳裏還會部分複製回洛倉中一座可存糧50萬斤的糧窖,觀眾可以從巨大的糧窖底部穿過,感受運河漕運倉儲巨大空間帶來的震撼;開封是宋代汴河的終點,展廳裏陳列20米長的河道剖面,唐、宋、元、明、清歷代地層堆積七八米高。

  淮安的清口水利樞紐位於黃河、淮河、運河的交匯處,是運河漕運最複雜、工程難度最大的節點,集中國古代水利工程之大成,展廳將用數字技術再現“蓄清刷黃、束水攻沙”的治水思想,這種理念至今仍被用於黃河治理。

  館內特別設置了500平方米的環形數字館,通過水、運、詩、畫四個篇章展示運河美的意境,觀眾在空間內,隨著“時空河道”自由地穿梭流動,展開人與自然、歷史、現實穿越時空的對話,通過“科技+藝術+文化”的創意表達方式,讓大運河流入每個觀眾的眼中、心裏。

  舟楫往來通南北,船運載了四面八方的貨物、南來北往的行者。運河上的船有多少種類?“運河上的舟楫”展廳將展出七八十種古船模,其中最大的沙飛船長20米,寬4米,相傳沙飛船是揚州沙氏所造,由於跑得快,人們稱之為“沙飛船”,後成為明清時期揚州至杭州一帶的舫船,是大戶人家娶親或看戲之船,也是康熙南巡時的伴駕之船、乾隆南巡時的禦座船之一。展廳裏的沙飛船本身就是一個小展廳,尤其在虛擬互動體驗區,觀眾可以化身為康熙隨行畫師,南下途中結識駐于淮安府的漕運總督,講述漕運總督日常管理漕運等相關事務;經由揚州邂逅江南曼妙女子,見證一場婚俗;途經蘇州與文人騷客把酒言歡,聽崑曲,感受江南水鄉的婉約繁華;最終抵達杭州碼頭,與船工一起感受市井生活的富足美滿。

  展廳中那些小型船模,同樣讓人大開眼界:雙體遊船複製自顧愷之的名畫《洛神賦》;龍舟和翔螭舟分別是隋煬帝下江南時自己和皇后的乘舟;沙船是中國豎帆最多的船型,也是明清漕運的主力船型;“兩節頭”是清代貨運的載重船,可以拆分成兩船,尤其適合枯水期運輸;高郵漕船尾部刷黑漆,俗稱“黑屁股”;鎮江客船的模型收藏于比利時國家航海博物館,是清末首屆萬國博覽會上參展的120多艘中國古船模之一;“米包子”是一種口小肚大的運米船,清代徵收運輸船稅按艙口尺寸計算,船民為了少納稅,便把船隻改造成“包子形”,這種特別的形制是一種民間智慧和能工巧匠的絕技。

  看到聽見,運河兩岸的美好生活

  “千百年來,運河滋養兩岸城市和人民,是運河兩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在三灣考察調研時,習近平總書記這樣説道。一條運河繁榮了沿線的城市鄉鎮,運河的重要節點必定是幸福生活所在,展覽中濃墨重彩地展示了運河給人帶來的美好生活。

  “因運而生”展廳就複製了中原、燕京齊魯、江淮、江南四個地域的城鎮村落的街巷空間,再現了四幅“運河繁華圖”。

  “進入這個展廳,觀眾會有時空穿越的感覺。”龔良以第一單元“盛世東都,汴水繁華”舉例説,展廳內分別呈現唐代洛陽和宋代開封的街巷、民居,小攤和遮陽傘取自《清明上河圖》,屏風複製自宋代名畫,碼頭和集市上叫賣採用方言,工作人員穿著的唐宋服裝讓人想到宋徽宗的《搗練圖》,街巷上分佈著果子鋪、茶肆,賣宮燈、首飾、年畫的店舖,在針灸館觀眾還可以體驗簡單的針灸治療,用於夜市小吃的道具是中國最早的紙幣“交子”,可以用來在公眾餐廳兌換特色美食。

  接下來的街景,分別表現臨清鈔關街景、京師鬧市繁華、淮揚雅致風物、南船北馬要衝,以及江南地區的錦繡文章、物阜民豐和煙雨水巷,走在展廳中,仿佛行走在一幅自北國到江南的民俗風情畫中,四合院、古戲臺、鹽商豪宅、千年郵驛、書院、商號、天下糧倉、小橋流水、枕河人家……真實重現運河城鎮村落的歷史圖景和生活場景。

  運河流淌著綿延千年的非遺技藝,承載著兩岸人民的美麗期許,在文化長河中熠熠生輝。運河沿線,戲園裏演出著才子佳人的故事,茶樓上演繹著俠義天下的情懷,廟場上迴響著插科打諢的笑聲,都是兩岸生活的縮影。展廳中“樂韻流淌”單元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1780年乾隆南巡時,全國各地的戲班子匯聚揚州,為皇帝和市民演出。這可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全國性“文藝匯演”,當乾隆皇帝繼續南下時,意猶未盡的戲班子們卻沿著運河一路北上一路演出,在此過程中雅戲、花戲雜陳,運河之水融合了各種戲曲,一個新劇種呼之欲出。1790年乾隆皇帝八十大壽,四大徽班進京,當諸腔雜陳變得和諧統一,國粹京劇就這樣誕生了。

  在非遺展廳內,揚州清曲、京韻大鼓、蘇州評彈、山東琴書、崑曲、京劇、木偶戲、皮影戲……各種戲曲、曲藝交相輝映,此外,五彩的顏料、考究的湖筆、精細的梳篦、玲瓏的核雕、典雅的折扇,以及用織、繡、染等各種方式創造出的雲錦、緙絲、蘇繡、藍印花布,各種技藝巧奪天工;四季交替,日月輪迴,廟會、慶典、祭祀蘊含著生生不息的情思,中國傳統生活的魅力,就蘊藏在這些非遺項目中。

  大運河不僅是古代交通大動脈,而且積澱了千姿百態的戲劇曲藝、傳統技藝、民間文學、音樂舞蹈、工藝美術、民俗歌謠……一條水道溝通融匯京津、燕趙、齊魯、中原、淮揚、吳越等地域文化,以及水利文化、漕運文化、船舶文化、商事文化、飲食文化等文化形態,最終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運河民俗文化,讓觀眾在展廳中感受著生生不息的情思、代代相承的美好。

  好看好玩,這裡上演運河版“密室逃脫”

  開放後的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內除了11個主題展覽外,還設有考古研究所、文創商品、茶館、咖啡館、小劇場等,未來這裡不光好看,還要好玩,成為人們休閒放鬆的文化客廳,免費對公眾開放。

  博物館內專門設置了一個青少年互動體驗展,在展廳中,孩子們可以化身為古代官員,去遊一遊大運河,看它如何爬山過黃河,人們運用了什麼智慧讓它聽話,那些從沒聽過的水利工程究竟如何運轉,往來如梭的大船上都運載了什麼貨物……

  不僅如此,展覽還為10—15周歲的青少年設置了一個“密室逃脫”環節。這是一個角色扮演的互動遊戲,參與者有一個身份:監水使者林鏡,當時遠在北京的皇帝染疾,急召魯王回京擔任儲君,林鏡的任務就是護送魯王沿運河返回京城。

  遊戲一開始,玩家會在都水監衙門的屋檐下用身份證刷閘機,並運用運河知識獲得密碼和卷宗(解謎手冊),打開密室。接下來,玩家將面對一個復古沙盤,並正確連接運河路線,機關被觸發後,墻壁上將投影運河視頻變遷,並提示運河中最難通行的地方,而這就為接下來的劇情埋下了伏筆。

  啟程之後,為了防止有人加害魯王,玩家需要挑選一艘漕船,並仔細檢查船身、桅舵,坐船北上的“行程”中,玩家需要操作船隻、利用河工工具解決河道淤塞、河水暴漲等危機,在整個通關過程中,共有10個左右的機械,涉及運河航運、管理機構和漕糧倉儲等相關知識,當“林鏡”把儲君安然送到京城後,就可以用手機打卡,生成成就令牌(含角色IP形象與自拍),分享至微信、微博、QQ等社交媒體。

  對於博物館來説,更多刺激而神秘的故事情節暫時還不方便透露,但對於運河版“密室逃脫”的吸引力,館方表示情節、道具和懸念的安排一定會讓參與者過癮。

  為了讓博物館更好玩,展陳還把大自然搬進了展廳。海河平原的黃櫨、紫椴、蜻蜓蘭、花尾榛雞和普通翠鳥,黃淮平原的旱柳、刺槐、狗尾草、蒼鷺、普通秧雞,江淮平原的櫸樹、朴樹、石楠、芡實、中華絨螯蟹、鰻鱺,以及長江下游平原的馬尾松、木芙蓉、烏桕等,還有濕地裏的動植物,都將被放進博物館,組成一個個生態系統,“普通生物就用實物展示,珍貴生物就展示標本。江南園林追求‘雖是人造,宛若天成’的效果,這個展廳我們希望它能成為博物館館內的自然園林,能夠讓觀眾在這裡感受運河沿線的自然生態。”龔良説。

  當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開館時,觀眾可以通過樓梯直達樓頂花園,進而通過廊道進入大運塔,站在塔上俯瞰整個三灣景區。三灣是明代水工遺産,揚州城北高南低,運河水原本在此傾瀉直下,威脅航行安全。明代揚州知府郭光復帶領當地百姓,將河道變直為彎,減緩了水流速度,使行船變得不再危險,達到了“三彎抵一壩”的效果。

  這裡還是歷史與現代的交匯處,大運塔與文峰寺的文峰塔、高旻寺的天中塔成一直線,形成“三塔映三灣”的美麗景觀。

  未來,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邊將建成一座碼頭,觀眾在此坐船,向南可達長江邊的瓜洲,向北可達東關街碼頭、天寧寺禦碼頭,進而像康熙、乾隆南巡時那樣,經瘦西湖直達蜀岡平山堂,串聯起揚州最具特色的運河遊覽線路。

  “我們的目標是在開館後花三年時間,使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每年接待150萬人次。”龔良表示,博物館本身不盈利,但是它可以促進文旅融合,把更多的觀眾變成揚州的遊客,為這座古城留下更多的人,體驗一座運河古城的千年文脈與現代文明。

  新華日報記者 王宏偉

編輯:宋姝君
中國遊記_fororder_WechatIMG3078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