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視角,看新發展格局下的上海
來源:解放日報  |  2021-03-03 09:03:46

三個視角,看新發展格局下的上海_fororder_020303_p27

  2014年,國家會展中心落成。2018年以來,連續三屆進博會推動虹橋商務區成為聯動長三角、服務全國、輻射亞太的全球貿易樞紐。解放日報記者 張海峰 攝(資料照片)

  ■解放日報記者 徐蒙

  一個鏡頭、一份報告、一張地圖,“十四五”開局之年的第一個季度,不妨從三個視角看上海。

  新年第一天,一個鏡頭裏,從浦江兩岸到長江入海口,一路視頻連線,全市集中開工64個重大項目,總投資2734億元。這些項目圍繞經濟發展和民生保障,釋放出快節奏和加速度的信號。

  1月份上海兩會,一份政府工作報告中,全市經濟增速轉正,更令人振奮的是,世界經濟遭遇疫情衝擊之時,一系列國際指標排名顯示,上海城市核心功能脫穎而出,輻射力與影響力進一步增強。

  春節過後,規劃部門根據國家最新批復的方案,繪製了一張新圖:虹橋國際開放樞紐、自貿區臨港新片區、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示範區以不同顏色呈現。此時,從中國地圖的大視角看去,長江下游離太平洋最近的那個三角,正被改革開放新空間的“濃墨重彩”全面覆蓋。

  視角不同,聚焦點卻相通。站在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起點上,上海正全力以赴,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加快打造國內大循環的中心節點、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連結。

  謀定快動

  新年首個工作日,視線所及處,是人工智能、積體電路、生物醫藥一個個風口領域上的新項目開工,是大國重器、前沿科技和民生工程落子佈局。建設工地裏打樁機轟鳴,挖掘機進出,人們懷著期待,爭分奪秒,搶回一年前曾經耽擱的時間。

  那個時候,熱火朝天的建設現場之外,上海“十四五”規劃編制正進入最後的修改、完善階段。在1月下旬公佈的《規劃綱要》中,新年第一天破土動工的每一個項目,都能與規劃路徑、規劃目標一一對應,找到來源出處。

  “發揮三大産業引領作用、促進六大重點産業集群發展……”根據《規劃綱要》,多年以來支撐上海製造發展的傳統工業支柱,將向瞄準未來的“3+6”體系轉型升級。新年首日開工的製造業項目,幾乎都是“3+6”體系中的典型代表,它們以國家戰略為引領,具有未來發展潛力,既發揮投資的逆週期效應,更為上海培育下階段高品質發展的新動能。

  一邊加緊謀劃未來,一邊加速落實行動,這是去年以來,整座城市持之以恒的奮鬥狀態。無論疫情防控,還是推動社會經濟發展,上海總是拿出衝刺的速度奔跑,同時又著眼“兩個大局”,謀劃長效機制和發展藍圖。

  上海編制“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就是放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的深遠謀劃。黨的十九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連續四年親臨上海、指導工作,明確了上海發展新的時代方位,賦予了新的歷史使命。此次上海編制“十四五”規劃,把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對上海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貫穿始終,科學把握新發展階段,堅決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提出上海的實踐路徑。

  謀需深謀,動則快動。規劃方才公佈,行動已經全面展開。2月初,10名國內互聯網、人工智能、數字經濟領域專家和企業負責人被請進上海市委會議室,在首場“城市數字化轉型”專家諮詢會上共謀數字戰略。而這,便是上海“十四五”規劃中備受關注的一大亮點。“謀劃為先、應用為王、技術為基、制度為要”,會上上海明確了城市數字化轉型思路,並通過“揭榜挂帥”的市場機制,謀定快動,緊緊抓住“十四五”開局階段的大機遇。

  搶先成勢

  全球疫情進一步弱化了經濟增長的傳統動力,促使上海加快轉型,以自身核心功能之強,應對外部環境之不確定性。去年至今,上海舉全市之力,著力強化全球資源配置、科技創新策源、高端産業引領、開放樞紐門戶的“四大功能”。

  從去年一季度-6.7%的GDP增速,到全年1.7%的正增長,上海經濟由負轉正,與四大功能日益強化密切相關。去年上海全球金融中心指數、新華·波羅的海國際航運中心發展指數排名均升至世界第三,證券市場籌資額、現貨黃金交易量、原油期貨市場規模等均位居世界前三,口岸貿易總額繼續保持全球城市首位,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連續11年蟬聯世界第一,全市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相當於全市生産總值的比例提高到4.1%左右。

  每一個指數和排名背後,都是核心競爭力的體現,也是經濟潛在增長率的釋放。

  去年11月,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上海如期而至,展覽面積、世界500強和行業龍頭企業參展數量均創新高。雖然疫情下國際展會辦展、參展困難重重,但全球各方合作意願熱度不減,按一年計,第三屆進博會累計意向成交726.2億美元,比上屆增長2.1%,為我國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提供了有力支撐。

  伴隨著新一輪金融業擴大開放,首次躍居全球第三的上海國際金融中心還在持續提升能級。過去一年多裏,首家外資獨資壽險公司、首家外資控股合資理財公司、首家外資獨資公募基金均落戶上海。最近,科創板股票首次被納入國際指數,將推動科創板進一步開啟國際化進程。以“上海金”“上海油”“上海銅”等為代表的“上海價格”,正助力上海發展成為全球人民幣産品的交易和定價中心。

  集裝箱吞吐量連續11年蟬聯世界第一後,上海港不止考慮自身發展,還靠前一步,聚焦疫情下全球海運業缺少集裝箱的卡脖子問題,千里運空箱,助推世界各地港口積壓空箱回流上海,並通過滬浙兩地緊密合作,靈活配置資源,共同服務於國內國際雙循環。

  空箱回到上海之時,臨港新片區下線的特斯拉汽車,正通過上海港,成批遠赴歐洲市場,滿足海外需求。特斯拉汽車登陸歐洲的第一站是比利時澤布魯日港,港口裏,上海臨港集團正與當地合作,建設臨港海外澤布魯日現代産業園。

  “在起勢之前落子佈局,在定局之前搶先成勢”,在世界經濟需求低迷、供給斷鏈、交往受阻的特殊時期,上海主動作為,強化“四大功能”,牢牢把握住功能轉換和能級提升的戰略主動。

  格局突破

  “十四五”剛剛開局,上海正在對全市發展格局進行再審視、再調整、再優化。此時,人們對照的不是一張上海地圖,而是著眼長三角,放眼世界,以實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為突破口,探索有利於促進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有效路徑。

  15年來,“大虹橋”發展歷經三個階段,其著眼點與發展格局一步步變化。2006年開始,上海在虹橋地區啟動建設綜合交通樞紐,一座現代化商務區因交通而興;2014年,國家會展中心落成;2018年以來,連續三屆進博會推動虹橋商務區成為聯動長三角、服務全國、輻射亞太的全球貿易樞紐。

  如今,《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總體方案》繪就“一核兩帶”藍圖,以虹橋商務區為核心,南北拓展帶將蘇浙兩省毗鄰上海的地區連點成線,在打通國內大循環的基礎上,一同面向世界,服務於國際國內雙循環。

  “‘大虹橋’建設之初,就不僅定位於上海的樞紐,更立足於成為長三角的樞紐。如今在新發展格局下,從國家戰略出發,新片區和大虹橋‘東西兩翼’,都將成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前沿地帶。”規劃專家表示。

  “中心輻射、兩翼齊飛、新城發力、南北轉型”,上海在“十四五”規劃中明確了市域空間格局優化方向,每一塊區域規劃都不是“目光向內”的劃塊式設計。表面上看它們是城市空間重構,實質卻是面向全球、面向未來,是服務於國家戰略,緊扣發展新格局的定位重塑。

  春節假期後的第一個工作日,上海市領導的第一件事,便是實地調研、部署“五個新城”建設。區別於以往談論的“郊區新城”,上海此輪發展謀劃推進的“五個新城”,明確將建設成為“長三角城市群中具有輻射帶動作用的獨立綜合性節點城市”,並融入長三角區域城市網絡。它們既要成為“上海未來發展最具活力的重要增長極和發動機”,更要成為“上海承擔國家戰略、服務國內循環、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載體和令人嚮往的未來之城”。

  同一天裏,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迎來“新年第一會”——示範區建設重大項目對接會。示範區先行啟動區五鎮、示範區開發者聯盟相關負責人圍桌而談、暢所欲言。為了準備這場跨越行政區劃的對接會,示範區執委會相關團隊騎著自行車,花了一個月時間跑遍整個先行啟動區。會上傳出消息,今年示範區執委會將聚焦重點領域,推出30多項一體化制度創新成果,重點安排65個重大項目。

  地圖上看得見的空間格局在進行重構,看不見的經濟業態格局也在發生著鮮明變化。從臨港到虹橋,從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到規劃建設中的“五個新城”,國內外總部加速集聚,在對內對外開放共同作用下,各類要素資源順暢流動,新業態層出不窮。上海全市範圍內,目前已形成了佔全國40%的網絡遊戲市場,60%的金融信息服務市場,70%的O2O生活服務市場,大量頭部企業集聚後,浦東張江、徐匯、長寧、楊浦等區域正在形成一條“互聯網産業帶”,已佔全市互聯網行業80%以上的産值。

  順應國際大都市經濟的特徵和優勢,上海在“十四五”規劃中提出要加快發展服務經濟為主、創新內核高能、總部高度集聚、流量高頻匯聚、深度融入全球的經濟形態。具有引領策源功能的創新型經濟,輻射區域大、附加值高、具有品牌優勢的服務型經濟,具有全球影響力和控制力的總部型經濟,融入全球産業鏈價值鏈中高端、體現高水準投資貿易便利化自由化的開放型經濟,傳統線下流量和新型線上流量並重的流量型經濟,未來這“五型經濟”,有望成為上海服務新發展格局的新優勢。

編輯:宋姝君
2023“打卡中國·讀懂中國式現代化”網絡國際傳播活動_fororder_700X190 拷貝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