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甲子熒屏擷英 六十載時代同行——國産電視劇誕生60週年慶典在上海舉辦

2018-06-14 08:30:58|來源:新華網|編輯:梁寧

  新華社上海6月13日電題:一甲子熒屏擷英 六十載時代同行——國産電視劇誕生60週年慶典在上海舉辦

  新華社記者許曉青、黃揚、吳霞

  1958年,新中國第一部國産電視劇《一口菜餅子》首播,迄今已有六十載。6月12日晚,在第24屆上海電視節上,老中青三代電視人齊聚,參加國産電視劇誕生60週年慶典,追憶熒屏珍貴瞬間,鼓舞中國電視人為創作更多精品力作砥礪前行。

  從無到有:前輩藝術家堅守創作

  “當時真是‘創業時期’,條件非常艱苦。每台攝像機都有兩三百斤重。機器後面還接著一條胳膊般粗的電纜,必須有人全程高高舉著,我們的劇才能播出。”當年曾在《一口菜餅子》中扮演角色的余琳老人説。

  六十載篳路藍縷。電視劇《北平無戰事》中何其滄的扮演者、八旬高齡的著名話劇表演藝術家焦晃説:“我每出演一個人物,都會寫創作筆記,以此把握角色。演完之後對照著自己的創作筆記再看,看看自己完成了多少,總結成敗得失。”

  改革開放初期,中國文藝界從話劇、電影、戲曲、舞蹈等文藝門類中調集精兵強將,創排電視劇,也練就了一批當代“戲骨”。1994年版電視劇《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扮演者唐國強,原來是電影銀幕上的“奶油小生”,電視劇創作改變了他的人物形象和個人命運。他感慨,是一大批前輩藝術家的堅守,鑄就了60年來的諸多第一。

  回首過往,第一部國産電視連續劇《敵營十八年》于1981年開播,引起巨大反響;第一部國産室內劇《渴望》1990年12月開播,成為熒屏里程碑;第一部國産情景喜劇《我愛我家》1993年誕生;第一部全程在海外拍攝的國産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1993年播出。

  統計顯示,多年來,國産電視劇年産量穩定在300余部、1萬餘集,為世界第一。中國不僅是電視機保有量大國,同時也是電視劇生産大國、播出大國、受眾大國。

  敬畏經典:“四大名著”美譽流傳

  60年來,中國電視劇長河中誕生了諸多經典和傳奇,但很少有電視劇能超越由“四大名著”改編的系列。它們幾乎征服了全體中國觀眾。

  在12日晚的慶典上,1986版《西遊記》、1987版《紅樓夢》、1994版《三國演義》和1998版《水滸傳》的部分演員齊聚一堂。觀眾可以看到六小齡童、鄧婕等令人難忘的身影。

  “孫悟空”“豬八戒”“如來佛祖”“賈寶玉”“王熙鳳”“花襲人”“諸葛亮”“呂布”“林沖”“魯智深”等一起“穿越”時空,難得集體出鏡,一些在場觀眾熱淚盈眶。

  在1994版《三國演義》中扮演呂布的張光北認為,這一版《三國演義》成為經典的最大原因在於一個“準”字。他説:“準確地忠於原著,對文學名著充滿敬畏,最大程度地還原原著的敘事風格和精神氣質,是電視劇《三國演義》經久不衰的秘訣。”

  據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上海五岸傳媒等統計,在眾多“走出去”的中國國産電視劇中,“四大名著”系列無疑是最受全球觀眾歡迎的經典之一。

  “中華文化的發展當然要走出去與別人的文化進行交流,但最終還是要認知和回歸到屬於自己的文化位置上。尊重歷史、敬畏歷史,始終是中國人的優良傳統。”《北平無戰事》編劇、本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電視劇單元評委會主席劉和平説。

  紮根人民:書寫新時代熒屏華章

  時代是電視劇最偉大的“編劇”,優秀作品源於中國正在經歷的偉大歷程。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電視人勇攀高峰,涌現出一大批高收視、好口碑、留得住、傳得開的電視劇精品。

  《毛澤東》《海棠依舊》《彭德懷元帥》《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北平無戰事》《平凡的世界》《老農民》《人民的名義》等,一大批“紅色題材”和現實主義題材作品紮根人民、滌蕩人心。

  數據顯示,在近3年立項的電視劇中,超過一半為當代題材,2017年立項的當代題材電視劇佔比達59%。

  著名表演藝術家奚美娟、《平凡的世界》導演毛衛寧、《生活啟示錄》編劇王麗萍、《渴望》主演張凱麗等也相繼登臺暢談。他們認為,國産電視劇始終肩負著傳遞“中國式審美”的重任。

  多年前,青年演員張譯因電視劇《士兵突擊》而為人熟知,去年他主演的《雞毛飛上天》等改革開放主題劇再次受到觀眾歡迎。張譯説,是這個大好時代不斷催人奮進,時代賦予電視人使命,要不斷創作出面向未來的作品。

  專家認為,過去60年,中國電視劇行業形成的寶貴傳統和經驗之一,就是以人民為中心、以現實題材為主體,把人民群眾作為最重要的主角。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副局長張宏森説,中國電視人要有充分的文化自信,努力創作出更多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的電視劇。

標簽:

為您推薦

新聞
娛樂
體育
軍事
汽車

國際在線娛樂微信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