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中國相聲小品大賽》姜昆寄予選手大期望

2018-10-11 08:12:12|來源:北京晚報|編輯:于曉萱

  

  

  《首屆中國相聲小品大賽》決賽落幕,第八場選手的最終得分和最終比賽結果將在10月12日的頒獎晚會上揭曉。

  八天的比賽中出現了不少優秀的新人新作,許多作品聚焦社會熱點問題,或直抒胸臆,或見微知著,或辛辣諷刺,深刻反映了人民群眾生活中的真實故事,傳遞了正能量。第八場比賽當晚,小品組評委鞏漢林勉勵每一位選手:“有生活的作品才有溫度、有道理、有邏輯、有自信。如果你愛小品,就要善待它,如果你愛相聲,請不要傷害它。”並寄語每一位選手:“堅守底線,寧缺毋濫。”看完所有的比賽後,小品組評委蔡明感觸道:“作為喜劇人是幸福的,因為我們心裏守著對喜劇的熱愛,也守著觀眾們的期待。”她同時勉勵選手們:“請保持一顆童心,心裏有愛,作品就是溫暖的、陽光的、美好的、充滿希望。”

  相聲組評委姜昆則較為犀利地指出:“八天的比賽裏,有五部作品是描寫相聲演員自己生活的故事。雖然離自己的生活近了,但離百姓的生活遠了。”他提醒各位相聲演員,不是自娛自樂的文藝愛好者,應該是有著文化傳承、擔負社會責任的文藝工作者,並勉勵演員們“關注百姓生活,從小圈子走到群眾的大社會中去。”賽場外姜昆接受記者採訪,對新時代相聲的發展,提出了“三新”、“三敬”。

  相聲不是耍貧嘴逗樂兒

  身為中國曲藝家協會主席,姜昆對參賽選手和新時代相聲演員們提出希望,氣質新、語言新、表演方式新。他解釋説:“氣質要新,侯寶林先生就最早提出了雅俗共賞,隨著社會的發展,市井氣息的東西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新的時代,需要新的風氣、新的精神面貌;語言要新,諸如‘你別挨罵了、沒聽説過、呸’很多這種語言在過去的相聲語言當中是存在的,但現在一定要在自己的語境上有反映新時代的表達方式;表演方式新,過去我們表演老太太時,吧唧嘴裏面牙都沒有了,現在的老人家們都很注意保護牙齒,尤其是在城市裏面,老人家假牙也好、種植牙也好,過去那种老態龍鐘的樣子已經很少見了,所以這種舊的表演程式,也應該逐漸消失,不應該在我們的表演之列。”此外,姜昆認為相聲還要有“三敬”:對觀眾有敬愛之情;對舞臺有敬畏之感;對藝術要有敬業之恭。他説:“別當玩兒似的,倆人耍貧嘴只要把人逗樂了就行,這就降低了標準。相聲既然是語言的藝術,那就是要千錘百煉。過去我跟馬季老師一起去深入生活,一去就是一個月、兩個月,創作過程中非常考驗我們能不能耐得住靜心,能不能耐得住內心的孤獨。今天這事兒、明天那事兒,參加這個活動、那個聚餐,能不能把這些應酬都去掉;能不能經得住在藝術實踐當中反反復復、千錘百煉、一遍遍拆解辨析的折騰,去打造精品,這個我覺得才是應該做的。”

  只求針砭時弊是誤區

  眾所週知,姜昆的成名作《虎口遐想》是一段針砭時弊的相聲佳作,2018年春晚上,他又創作了《新虎口遐想》,延續針砭時弊的風格。在本次比賽中,也有一些相聲作品,對社會的一些不正之風進行了辛辣的諷刺。比如,陳印泉和侯振鵬表演的作品,還有《如此師徒》等等。但接受採訪時姜昆提出,時代不同了,相聲針砭時弊不是看老百姓對哪些東西不滿意、發牢騷,就用相聲語言來替群眾撒氣。在本次比賽中,也有一些相聲作品,對社會的一些不正之風進行了辛辣的諷刺。姜昆認為相聲要做到針砭時弊不是一件高不可攀的事情,這裡存在一個創作誤區。他説:“過去寫的相聲,那是在剛剛衝破思想束縛和禁錮的時候,大傢夥兒説‘你們相聲好,講了咱老百姓想講而不敢講的話’,可是我們老百姓現在是暢所欲言。所以,我們的創作不能夠進入一個誤區,一創作就一窩蜂地去找熱點、找不足,看看老百姓對哪些東西不滿意、發牢騷。相聲作品不應該是情緒上的出氣筒,而應該是精神層面的歡樂劑。否則,就只是滿足一時的痛快,缺乏對生活深刻的挖掘和思考以及引導和引領。”

  在姜昆看來,相聲的功能是多方面的,他不提倡簡單將相聲分為諷刺、歌頌兩個類別。相聲擅長諷刺,但歌頌也不能偏廢,相聲藝術的功能應該是多方面的,既有娛樂的功能,也有教化的功能;既有普及知識的功能,也有展示技巧、才藝的功能;既能引發人聯想和共鳴,也有簡單的娛樂讓人感到歡愉。光強調諷刺就會走偏,就會影響相聲藝術功能的豐富性。

  博士相聲還需加強技巧

  《首屆中國相聲小品大賽》入圍決賽的選手不乏久已成名的相聲演員,而更為搶眼的是一對業餘選手,來自上海交大的博士夫婦,然而在比賽中,他們的得分並不高。言及於此,姜昆點評道:“上海交大這對相聲博士夫婦,從他們一開始説喜歡相聲我就表示過支持,但正如大家在舞臺上看到的,他們從熱愛相聲藝術到熟練地掌握相聲,再到嫺熟地表現出來,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他們的作品我幾乎都看過,相較于一般的作品,他們的相聲在取材、構思上都有過人之處,但離真正優秀的相聲作品,還有距離。同時,兩人屬於很特別的現象,需要業內人士的支持,鼓勵他們將文化底蘊轉化到實用的演出技巧之中。”

  在姜昆看來,如今是一個多元的社會,誰是專業誰是業餘,沒有一個準確的界限。大學生走進文藝隊伍本不該成為搶眼的新聞事件,但對於相聲這種起源於街巷的市民藝術,高等院校的高材生走進來就成為一個新鮮事了。在20多年前,中國相聲隊伍只有一個大學生,那就是夏雨田(代表作《女隊長》),在當時是家喻戶曉的新聞。新中國成立初期,為了挽救市民相聲不被低俗表演拖累,侯寶林、孫玉奎等結識並接受了老舍等文人學者的指導,凈化、加工、整理傳統作品,編寫反映新生活的新作,使相聲獲得新的生命力。延續到後來,馬季先生曾在此前的大賽中看到清華大學研究生參賽,喜悅的心情溢於言表,希望大學生能走進相聲隊伍,將其發揚光大。

  相聲創新不能不講規矩

  最後,在老生常談的相聲創新問題上,姜昆強調即便是網絡時代,也不支持把相聲分為主流和非主流。他説:“大家關注相聲,但是我不能用這種提法來降低藝術標準,藝術好壞的標準就有一個,這種標準是不能降低的,所以不能夠説主流的標準就高,非主流的就可以不高,不可以這樣。相聲是很講規矩的,尤其是老前輩,他們在去偽存真、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上,把我們相聲藝術打造得能夠讓大家喜歡,他們在這方面做出了很多貢獻,我們不能走回頭路。”

  決賽中,有選手的相聲大褂上印了斗大的漢字,被評委點評為太過喧賓奪主。對於年青一代相聲演員打破一些傳統相聲表演傳統的行為,姜昆同樣不支持。他解釋其理由:“比如‘大褂’這個問題,它是有規矩的。相聲是‘相面之相,聲音之聲’,你穿那個大褂就又露了一張臉。花裏胡哨的東西會喧賓奪主,語言藝術你不聽語言,沒有前因後果,你怎麼去欣賞它的藝術?再有,説得不好聽就是功夫不夠行頭來湊,這也是不行的,就是大褂卷袖來講也是有規矩的。其實,相聲演員的服裝經歷過時代的變遷,包括:軍便服、中山裝、西服……在咱們相聲的舞臺上,真的要老傳統回歸大褂,你就一定要講究。就像有人寫毛筆字,你説自創字體?那就是無知,王羲之、趙孟頫、顏真卿的書法人家已經都研究透了,您的出新不是出新,是出醜。”(本報記者 金力維)

標簽:

為您推薦

新聞
娛樂
體育
軍事
汽車

國際在線娛樂微信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