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 “國際默劇展”形體動作表達情緒意義

2018-10-22 08:14:12|來源:文匯報|編輯:梁寧
默劇是舞蹈與戲劇之間的一種表演藝術,演出者基本不用文字語言,只以形體動作,表現出不同的情緒、情節與故事。圖為默劇《空氣動力秀》劇照。 (上海大劇院供圖)

  本報訊  (記者王筱麗)首屆 “國際默劇展”即將在上海大劇院舉行。其間將為觀眾帶來自六個國家的九部作品,演出包括了無語言或僅有少量語言的戲劇、形體劇、默劇、新馬戲等。

  默劇是舞蹈與戲劇之間的一種表演藝術,演出者基本不用文字語言,只以自己身體的形體動作,表現出不同的情緒、情節與故事。在很多現代默劇表演中,演出者甚至不用任何道具,只以動作讓觀眾感受幻想中的無形道具。有些默劇藝術家為令觀眾注意力集中在其身體而非面部表情,會戴上素白的面具演出。

  此次訪滬的默劇有許多代表了默劇的發展潮流,如 《也許,也許,也許》是2018倫敦國際默劇節的 “封面劇目”,來自加拿大的 《反轉地心引力》則是愛丁堡邊緣藝術節的冠軍劇目,還有已經在中國巡演超過100場的西班牙面偶悲喜劇 《安德魯與多莉尼》。

  愛丁堡國際藝術節推出的 《我心深處》將作為此次默劇展的開幕節目,首度在亞洲上演。作品靈感源於劇作家莫裏斯·梅特林克的劇作 《室內》,講述一家人不知一件悲傷的事已經發生,報信人在窗外凝視著屋內的情況不知如何開口。該劇最具特色之處在於觀眾仿佛置身於外, “偷窺”室內發生的一切,室內的人生活越幸福,觀眾越能感到他們即將迎來的痛苦與生活命運的無常。

  默劇歷史悠久,起源可追索至古希臘時期的劇場演出。十六世紀,默劇以即興喜劇的方式在意大利掀起熱潮。街頭藝人戴上面具,以誇張的肢體吸引人們的注意。之後,默劇傳入了法國,默劇中許多手勢符號與小人物開始漸漸地成形與建立,並成為了家喻戶曉的演出形式。

  長久以來,默劇隨著時代的推進不停地演變、發展,經歷過無聲電影時代的輝煌時期後曾一度淡出了觀眾的視野,但默劇藝術家從未停止對劇種的探索和創新。久負盛名的倫敦國際默劇節近年來越來越受到關注,憑藉 “創作出別具當代特色的創新默劇 ”理念每年能夠吸引到不少來自各地的舞臺節目。

標簽:

為您推薦

新聞
娛樂
體育
軍事
汽車

國際在線娛樂微信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