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裏的中國》喚醒心中經典

2019-11-12 13:40:46|來源:遼寧日報|編輯:劉欣

  央視再一次貢獻出了一檔精彩的電視節目《故事裏的中國》。

  之前關於這檔節目的各種新聞稿,立足點大多打在形式的創新上,“1+N”多舞臺空間、進行多線並行的立體敘事、沉浸式的體驗,這些聽起來新奇的詞語,在當下綜藝節目比拼創新的大背景之下,反倒讓我産生了些許審美疲勞,沒有了觀看的興趣。

  偶然間看到了一段短視頻,第一代白毛女的扮演者孟于在《故事裏的中國》的現場訪談。這位97歲的老人太好看了,滿頭銀發,白晳安詳的面孔,講話聲音柔和,條理清晰。她怎麼能這麼好看啊!第一次有了年輕人常説的被某個人“美哭了”的感受。

  話題扯遠了。但也就是從孟于開始,我把已經播出的幾期節目全部看了一遍,於是發現,與好看的孟于一樣,這檔節目裏的每一個被訪問者、每一段戲劇演出都很好看。

  《故事裏的中國》的官方介紹是這樣説的:通過“戲劇+影視+綜藝”的綜合表達方式,演繹經典片段,訪談主創人物,邀請故事的親歷者和見證者登臺講述,深入挖掘經典背後的真實過往,再現故事背後的情感力量,以此串聯新中國的“影像藝術博物館”。前五期節目再現的經典分別是《永不消逝的電波》《平凡的世界》《林海雪原》《白毛女》《紅岩》。

  也許是巧合,這五期節目中講述的故事我都有過接觸,我參觀過《永不消逝的電波》主人公李俠的原型李白烈士的故居,在上海龍華烈士陵園李白烈士墓前敬獻了鮮花;《平凡的世界》作者路遙的墓安放在延安大學校園裏,我曾在他的墓前坐了好久;《紅岩》的故事更是我從小的記憶,在重慶紅岩紀念館、渣滓洞和白公館舊址參觀時,更是認真地尋訪過;《林海雪原》的故事就發生在我的老家黑龍江,讀當地老人的回憶錄時,看到了解放戰爭時期,解放軍在蘿北縣與國民黨殘余部隊和土匪作戰的大量記載。至於《白毛女》,那更是印象深刻了,去年採訪作曲家李劫夫的夫人張洛時,她回憶起了當年在前線為戰士們演出、扮演喜兒的情景,89歲的老人還記得喜兒的每一個唱段。

  説這些不是為了證明我有多大的見識,想必很多人都有過差不多的經歷,所以更能夠證明的,是這些經典其實早就已經成為建構我們精神世界的養分。在庸常的生活中,我們不會時時想起它們,可這些記憶一旦被某一個節目、某一段演出喚醒,仍然會産生強大的能量。

  在第二期節目中,飾演楊子榮的演員李光潔談到創作感受時説:“作為一個演員,表演中最難的是三件事,第一個是演真人真事,第二個是有真人真事的經典名著,第三個是有真人真事的經典名著被多次翻拍過。”想必這“三難”對每一位藝術創作者來説都是如此,而從觀眾的角度來説,我們既樂於看到經典的重現,又很怕在看到經典重現的時候已經找不到當初的感動了。於是,我們對那些經典作品的翻拍就有著極大的苛求,無論是符合原著還是顛覆式的改變都有可能成為槽點。

  但從《故事裏的中國》的觀看體驗中,我倒是有了另一種思考:文藝作品永遠只是觸媒,它所能觸發的那些感動,一定在我們心中早已有之。當我們渴望被新一代的楊子榮、李俠、江姐們感動的時候,是否更應該問一問自己:你心中是否曾經或一直裝著他們?(高 爽/文)

標簽:

為您推薦

新聞
娛樂
體育
軍事
汽車

國際在線娛樂微信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