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滾動>>正文

胡阿祥解讀滿語地名 《中國地名大會》帶你看遍中華大地無限風光

2020-01-13 14:06:37|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馮雪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風情。”中國幅員遼闊,地理多樣,既有“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的江南春色,也有“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北地風光。1月11日週六19:00檔,央視中文國際頻道(CCTV-4)播出的《中國地名大會》第九期節目,便沿著地名的坐標,帶領觀眾一起探尋了中國的大好河山。

  “牡丹江”裏沒有牡丹?胡阿祥攜全新知識點回歸

  時隔四期,胡阿祥老師再次回歸,併為觀眾帶來了新的知識點,那就是滿語地名。節目中,胡阿祥現場“改錯題”,原來大家熟知的牡丹江市並不是因牡丹而命名的,“它是一個滿語的音譯地名,在滿語裏是彎曲的河的意思。”除了牡丹江以外,東北地區還有很多滿語地名,例如吉林、松花江等。值得一提的是,“愛新覺羅”這個滿語人名也與地名有關。據胡阿祥科普,“愛新”在滿語裏為“金”,來源於産沙金的“金河”阿什河。這個鮮為人知的“冷知識”讓觀眾紛紛感嘆:“今天也學到了!”

  同時,康震和胡阿祥老師也為觀眾講述了許多地名背後的學問與風光。位於河南三門峽大壩下方的“砥柱山”,在大禹治水的傳説中以阻礙河道的存在出現,在成語“中流砥柱”中卻反其意而用之,變成了在亂流的時刻起到的中堅力量;318國道是一條橫貫中華大地的大道,它從上海黃浦區到日喀則聶拉木縣,因跨越了中國的三級階梯,串起了無數地名風光;作為適用於中國古代農時和農事的自然曆法,二十四節氣不僅會影響每個地區的物産,還與地名息息相關,例如湖北省竹溪縣大寒村、湖南省郴州市北湖區驚蟄坪、甘肅省張掖市小滿鎮等;而讓陶淵明、李白、白居易等詩人為之傾倒的九江市含義直白,就是因為當地江河交錯,水面很多;如此“表裏如一”的還有上饒市,取“上乘之地、富饒之鄉”之意。

  值得一提的是,節目組還在本期,根據五嶽各自的特徵,為他們創作了動漫形象——“五嶽群英傳”。被古人視為“直通帝座”的東嶽泰山是一位莊嚴沉穩的“帝王”;自古以來都是軍事要塞的北嶽恒山是一名驍勇善戰的“將軍”;作為中國佛教禪宗的發源地的中嶽嵩山是一位仙風道骨的“高僧”;以“華山論劍”聞名的華山是一位風姿瀟灑的“俠客”;在岳麓書院、愛晚亭的詩詞文化熏陶下“成長”的“小妹”南嶽衡山則是一位飽讀詩書的“大家閨秀”。在短視頻中,擬人化的五嶽還分別訴説著自己的歷史與使命。這個極具創意又年輕化的操作,引發了不少年輕網友的討論:“我的次元壁竟然被央視打破了!”“央視也太會了吧!我覺得可以直接用這五個形象做個動畫啊!”“在這種文化類節目中創作動漫形象,央視這麼潮的嗎?”

  海洋地質工程師將詩意銘刻在海底山川

  測繪工作者用萬千數據建構“立體中國”

  不止陸地有地名,在深遠的海底也有相應的海底地名。來自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的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朱本鐸,便為中國海底地理實體的命名打上了深深的中國烙印。“我們自己的孩子一定是我們自己給他起名字,如果我們未來呼喚自己的孩子名稱的時候,用的是別人給他的名字,肯定感到特別傷心和彆扭。”在過去的20年間,朱本鐸曾率領團隊多次出海獲取數據,為南海命名了255個中文地名。

  不僅如此,朱本鐸的團隊為了體現中國元素、弘揚中華文化,還大量採用了中國古代的科學家、醫學家、航海家、詩人,以及唐詩宋詞等,使深海地名彰顯出中華魅力。例如杜甫海丘以唐代著名詩人命名;楊信海山以我國明代航海家楊信命名;春江海山取自詩歌《春江花月夜》。這個將詩意和中華故事銘刻在海底山川的舉動,贏得了眾多網友的一致稱讚。

  同樣為祖國爭了一口氣的,還有來自自然資源部第一大地測量隊的老隊員張志林。1975年曾三次挺進珠峰地區的國測一大隊派出八名隊員與軍測隊員和登山隊員,一起在生命禁區奮戰八十多天,克服了雪崩和泥石流等多重困難,最終將測量覘標牢牢矗立於珠峰之巔。此次測繪任務,不僅是中國測繪工作者第一次測得世界最高峰的高度,也顯示著中國有能力站起來了。

  如今,韓超斌、何子豪等現任國測一大隊的隊員從前輩手中接過“接力棒”,不僅先後承擔了2005年珠峰復測、大地原點建設、國家一等水準網布測、全國土地調查、地理國情普查、港珠澳大橋測量等重大工程,還進行了應急測繪的救災測量,為應急測繪、災後救援以及災後重建提供了第一手的數據。這些翻山越嶺卻無心風景的測繪工作者,讓全場選手及觀眾佩服不已,康震老師更是感慨道:“測繪人一方面是用自己的腳步在丈量祖國的大地,同時也是在用這种先進的科技來奉獻、來總結、來尋找中國的數據,這也是我們熱愛祖國山川河流、大好河山的一種科學的方式。”

  “科神”李科穩中求快發威奪冠

  50歲大學教師從容不迫令人佩服

  隨著節目進入後半程,能夠直通總決賽的名額越來越少。為了抓住為數不多的機會,70位地名達人摩拳擦掌,做著最後衝刺。本期節目中,來自河南洛陽的核電工程師李科第三次登上舞台中央。被網友們稱作“科神”的李科,一直是大家公認的“種子選手”,然而在之前的比賽中,卻兩度與單場冠軍失之交臂。此次,李科總結了前兩次比賽的經驗再次出發,不僅第三次以第一名的成績衝進第二環節,還在後面的幾輪中憑藉著穩中求快的心態和豐富知識積累連續拿分,最終更是以18比5的大比分拿下了本場冠軍。節目播出後,不少網友也為這個結果叫好,“李科終於發威了,希望他下期能乘勝追擊,直通總決賽第二環節!”

  當然,不僅勝者值得被歌頌,努力也值得被尊重。本期節目中,與李科展開最終對決的大學教師李愛軍已有50歲。在採訪中,他表示,“從知識儲備上來説,我覺得我是可以的。但是我的劣勢是年齡比較大,搶搶答器有一點慢。”在比賽過程中,手速慢也確實讓他一度瀕臨淘汰。但是,李愛軍始終沒有放棄任何一個機會,拼盡全力搶答。這份態度和精神,讓現場所有人都為他點讚。節目最後,胡阿祥老師也對李愛軍的從容,表達了欣賞之情。

  除了“知天命”的李愛軍,北大老學長吳澤湘也始終堅持站在《中國地名大會》的舞臺上。這次,吳老先生再次總結答題秘訣——“手滑了”,在緊張刺激的答題過程中,為現場奉上了歡樂。

  下期,李科能否蟬聯冠軍?哪些有趣的地名故事又將被提及?敬請期待1月18日19:00,鎖定央視中文國際頻道(CCTV-4)《中國地名大會》。

標簽:

為您推薦

新聞
娛樂
體育
軍事
汽車

國際在線娛樂微信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