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礪奮進的五年·人權篇】人機交互時代的佛教——傳統文化的創新傳播

2017-06-12 15:56:48|來源:國際在線|編輯:王濤

圖片默認標題

龍泉寺動漫中心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向菲 鄭昊):在北京西山鳳凰嶺腳下,有一座距今千餘年歷史的古寺——龍泉寺。在這裡居住著一位特別的僧人,他叫賢二,是一名機器僧,被稱為佛教界的Siri。

  “我叫賢二,是一名機器僧。歡迎大家來龍泉寺看我。”“我師父説,不要去抵抗負面的情緒,那樣只會加深苦惱,只有用正面的能量去削減它。”這個一米多高,樣貌呆萌可愛,身著黃色僧袍的機器小和尚,不僅能夠通過語音實現人機交互,更擔負著弘傳佛法的重任。

  機器僧賢二的最初形象由賢帆法師創作,用毛筆勾勒而成。隨後,賢二的形象被用來製作動畫短片。這個充滿喜感,又不失中國文化特色的形象一經問世,便俘獲了大眾芳心。如今,賢二機器僧已更新到第二代,在語音識別、大數據、雲技術等支撐下,他的“頭腦”比一代更加聰慧,對話也更加機智、幽默,充滿正能量。

圖片默認標題

賢二機器僧

  龍泉寺的悟光法師介紹説,賢二機器僧還有自己的微信公眾號,每天24小時和人們進行語音和文字的互動:“賢二機器僧每天回答的人數在三十萬以上,互動率是很高的。特別是現代都市人,大家工作壓力比較大,生活節奏很緊,特別是大城市,心情不好了,起煩惱了,沒事就可以在家裏、在火車上,在任何一個地方打開賢二機器僧的微信公眾號,問問賢二,和他聊聊天。賢二説的都是智慧之語,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可能就因為聊了一、兩句,他的心情就變好了。”

  千年古寺遇上高精尖的人工智能,曾一度把龍泉寺推上輿論的熱潮,人們議論這裡高學歷的出家僧人,感慨其雄厚的科技實力,驚嘆成為網紅的人工智能機器僧。這些都為龍泉寺賺足了眼球,不僅中國的媒體,就連BBC、紐約時報等海外媒體都爭相報道。

圖片默認標題

悟光法師

圖片默認標題

賢清法師

  然而,科技與佛教的結合併非在互聯網時代才出現。龍泉寺的賢清法師介紹説,佛教與科技的結合自古就有:“科技,特別是高科技,實際上它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每個時代都有高科技。高科技對於佛教文化的傳播方面作用還是非常大的。在佛教産生的最初三、四百年裏,它的傳播主要是靠師徒之間的口耳相傳,並沒有落實于文字。佛教在第四次結集的時候,開始有文字記錄下來,就是貝葉經,在貝樹的葉上開始記錄下來。有了貝葉經之後,加大了佛教在國際上更大範圍的傳播,佛教開始傳入中國。唐朝的時候,雕版印刷比較多地應用在佛教經典的印刷和傳播上面,所以唐朝時候,中國佛教是非常興盛的。宋朝以後的活字印刷術,實際上也是比較多地運用在佛經的印刷方面。上個世紀60年代之後,特別是90年代、2000年之後,互聯網技術更好地幫助著佛教向世界更廣的範圍傳播,發揮了非常大的作用。”

圖片默認標題

龍泉寺

圖片默認標題

龍泉寺

  由此可見,借力新的科學技術,實現更好的傳播,佛教的發展與科技自古就有著不解之緣。傳承創新一直是傳統文化尋求發展的必由之路,龍泉寺可以説是這一方面的典範。悟光法師介紹説,佛教傳承創新的理念是學誠大和尚提出來的,他認為,傳承主要是針對中國佛教原有的精神內涵,把它原汁原味地傳承下來,而創新就是要適應社會的發展。現在社會大眾都對什麼感興趣,大家都在用什麼,佛教也不能落伍。於是,龍泉寺有了賢二,有了動漫,有了人工智能。

  不過,儘管互聯網、人工智能這些科技手段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也改變著傳統文化、佛教文化的傳播方式,但優秀文化的精神內核卻是要傳承下來的。正如擁有人工智能,又兼“網紅”身份的賢二機器僧,雖然現代感爆棚,但“內心”卻依舊裝著佛陀箴言。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