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礪奮進的五年·人權篇】培養唐卡青年畫師:青海“熱貢藝術”之鄉的特色産業扶貧

2017-06-16 11:13:42|來源:國際在線|編輯:王濤

圖片默認標題

青年畫師繪製唐卡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蔡菲菲):唐卡是中國藏文化繪畫藝術的珍品,被譽為藏族的“百科全書”。唐卡發源地——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縣在地方和國家的支持下,傳承唐卡技藝、培養唐卡畫師,把文化資源轉化成經濟效益,讓百姓生活水準有了顯著改變。

  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縣是一個以藏族為主的多民族聚居區。發祥於此的唐卡、堆繡、雕塑等造型藝術以藏傳佛教、史詩、藏族歷史文化等為內容,被稱為“熱貢藝術”,享譽海內外。其中,同仁縣的唐卡因畫工精湛、色彩鮮艷備受世人追捧。

  同仁縣人口約十萬,以唐卡繪畫為主的熱貢藝人就有兩萬多人。在這裡的黃南州熱貢民族文化宮,每天有一百多名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在畫板上進行唐卡繪畫創作:勾勒底線圖、上色、描金、“開眼”。

  旦增桑丁今年23歲,在熱貢民族文化宮學習唐卡四年。今年7月,他將帶著自己的兩幅畢業作品到北京參加唐卡畫展。他説:“小學畢業後沒上學,(20)13年的時候喜歡上了唐卡繪畫。從打底稿開始,先學習畫彩唐,(以前大師繪畫)大部分用土顏料開始,現在我們畫唐卡都用礦物質顏料。唐卡分好幾個種類,比如黑唐、金唐、紅唐,我個人比較喜歡(繪製)彩唐。錢都是唐卡老師、學校出的。個人沒有開銷,吃住、畫畫用品都是學校管的。(20)15年在青海民族大學有唐卡非物質文化傳承人培訓,我在那裏培訓了一個多月。藏族繪畫大師來給我講唐卡的基礎、繪畫經驗等,受益匪淺。”

  據熱貢民族文化宮經理格桑介紹,自2012年成立以來,文化宮已為130多名牧區失學兒童、孤殘青少年免費傳授唐卡繪畫技藝並提供食宿。文化宮在全國各地招收學員,每年多次邀請國家及省級的唐卡大師和專業人士來校講座。格桑説:“培訓方面,打底稿是由州級工藝美術大師來教學生,之後是省級的(工藝美術大師)教學生上色、描線、描金,再後來由國家級大師指導學生‘開眼’、描金。五年來是第一撥學生(第一撥學生的培養需要五年時間),培訓出400多名學員。(現在)唐卡老師有7名,月薪7、8千元。最主要的目的是弘揚唐卡文化、藏族文化,讓它走向世界。”

圖片默認標題

熱貢民族文化宮的唐卡畫室

  據了解,繪製一幅簡單的唐卡需要十幾日或幾十日,複雜的唐卡需要數月至幾年。專業唐卡畫師的一幅畫可賣到三至四萬元,如果每年創作四到五幅唐卡,年收入可超過十萬。

  近年來,青海省黃南州已批准建立28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傳習中心,其中涉及熱貢藝術的非遺傳習中心有20家,總投資達3億元。每個傳習中心每年可培養五、六十名專業唐卡技師。此外,當地政府還組織唐卡藝人到上海、天津等地辦展,推廣熱貢藝術,幫助唐卡畫師作品尋找銷路。

  據黃南州熱貢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管委會保護建設科科長阮園成介紹,近年來國家文化部、省文化新聞出版廳對同仁縣唐卡藝術的傳承、青年畫師的培養給予了大力扶植。阮園成説:“雖然唐卡的傳承(主要靠民間)辦公司、建傳承基地,(但)在自籌資金的同時,政府給予了扶持:協調銀行貸款、貼息貸款,支持搞建設;為了促進(唐卡)技藝的保護,我們批建了非遺傳承中心,每年給一定的資金扶持。近幾年國家文化部投入補助經費6000多萬元,全部運用到黃南州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與傳承、宣傳交流中去。另外,民政部門也為比較貧困的(唐卡)藝人的家進行危房改造,發改部門對吾屯村的唐卡園區進行了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國家投資3.1億元建設黃南州州級非遺博物館,在尖扎、河南縣建立了兩個縣級博物館,對非遺的陳列展示、文物的真跡保管起到很好的作用。另外在精準扶貧方面,扶貧、民政部門(都給予支持),就業部門對學員的技能鑒定、組織開展技能培訓方面都有資金投入。”

  2006年6月,包括唐卡在內的熱貢藝術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2008年8月,黃南州被批准建立國家級的熱貢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2009年10月,熱貢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名錄》。

  青海省扶貧開發局局長馬豐勝介紹説,青海省每年對同仁縣唐卡畫師培養劃撥專項資金加以扶植,在壯大産業發展的同時,更帶動當地牧民參與唐卡文化的傳承、帶動貧困勞動力的就業。馬豐勝説:“2016年同仁縣唐卡從業人員達1.3萬人,該縣計劃在‘十三五’規劃末期將唐卡從業人員達到4萬人,産值40億,前景非常廣闊。因為這種文化是獨具特色的手工藝術,它是民族的、具有特色的、充滿活力的、生命力強盛的,最有效的價值是帶動就業。(唐卡藝術畫院發展的)最大瓶頸一是學生來源,二是培訓(資金)。省扶貧局承諾每年撥款200萬,用於包括教師的聘用和學生的生活補助。”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